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深圳引进留学人员超过去年总数的三分之二,达到2040人,同比增长63%,再创历史新高,连续14年每年引进人数超过千人。
据统计,深圳历年累计引进海外留学人员超过5万人,位列全国第三。大量创业型海归和高管型海归选择来深发展,并逐渐成为深圳经济增长新的“催化剂”。
在政府的有效扶持和市场的培植下,一大批“留”字号企业在深圳茁壮成长,“海归经济”成为深圳自主创新与产业提升的重要力量。据市外国专家局不完全统计,深圳“留”字号企业已超过1700家,超亿元产值的逾30家,几乎100%属于智慧型的科技创业企业。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及发展,社会“能力取向”的回归以及海归稀有性的降低,部分海归人员在就业与创业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优势,较难发挥应有的作用。日前,由深圳市侨办、侨联及深圳市海归协会组织的深圳海归人员就业创业现状调研报告认为,目前深圳留学人员相关政策主要关注高层次人才,对普通的小海归和“海鸥”助益甚少。
因此,如何更新引才引智思路吸引社会稀缺行业的海归人才,如何制定相关政策留住海归人才,如何做好服务促进海归人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更好团结和发挥新一代海归凝聚作用的重要课题。
就业篇:海归光环渐失 多从基层做起
就业年轻化、多元化、“海带”很少、青睐国企和外企、岗位以市场和研发类居多、海归光环消失、薪酬6000元到1万元占六成以上。
行业:35岁以下达九成 入行金融业最多
在就业型海归远远多于创业型海归的大背景下,海归的年龄结构呈现明显的年轻化特征,80后和90后海归成为主力,35岁及以下海归达到90%。
调查结果显示,深圳海归整体就业形势比较乐观,就业难现象并不突出,90%以上的海归能在3—6个月内找到工作,这表明多数海归并没有变成“海带(待)”或“海参(剩)”。
深圳海归就业多青睐热门行业。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2013年选择在深圳就业的2632名留学人员中,从事工作领域排在第一位的是金融业。
调查分析表明,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是海归的首选单位。
收入:基层岗位超半数 六成收入在中等
海归从事的工作岗位以销售、市场类和研发类为主。另外,半数以上的海归就业的职位以基层岗位为主。由于大部分就业型海归出国留学前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绝大部分毕业后要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因此,基层和中层岗位占80%以上。
以前的海归回国就业普遍受到外资公司、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青睐,薪酬丰厚,现在这种情况只出现在高端海归人才身上。调查发现,很多企业选拔人才时没有特别区分海归和非海归群体,在起薪、升迁等方面,与非海归相比,小海归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调查表明,海归的专业背景依然十分重要,直接影响个人在行业内的晋升机会、职业空间以及薪酬高低。
海归对薪酬期望值渐趋理性。调查显示,工作经验是决定海归薪酬高低的重要因素。深圳海归月薪在6000—1万元的区间比例最多,占60%以上。而根据南方人才市场日前发布的一份广东地区薪酬报告,深圳市平均月薪为7261元,也就是说,60%以上的海归的月薪在深圳平均水平。
创业篇:来深创业海归 来自美国居多
调研报告认为,海归创业浪潮的持续有赖于创业环境的完善。创业环境对是否能留住海归至关重要。
特征:集中小微企业 资金多为个人储蓄
首先,创业行业集中,一半以上在房地产、金融、互联网IT行业,文化创意产业也开始异军突起,占三成。
海归创业资源主要包括创业资金、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等方面。其中,创业资金主要来源:。
APP-IOS
扫码下载留信网®APP(IOS)
小程序
留信网®小程序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