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酣战之际,这几天,一份关于“球星中的学霸”文章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火速流传。你知道前巴西国脚苏格拉底是学什么的吗?体育专业?NO,他是意大利圣保罗大学的医学博士。你知道中国球星宿茂臻是哪里毕业的么?他是英国索尔福大学管理学硕士。
列举这个,不是为了证明球星们并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我想说:他们都留过学,而且都改行了。
许多留学生在走出国门之前对所学的专业千挑万选,甚至有时影响到对学校和国家的选择:比如想学顶级的理工专业要去美国,学艺术去意大利,学造型设计去韩国……而事实上,从越来越多的海归就业情况来看,很多人投注了一腔热情所学的专业,并不是之后伴随一生的事业。
淘宝排名前列的化妆品店NALA的店主刘勇明,是韩国理工大学POSTECH毕业的硕士,如果没有心血来潮的创业,他可能还在大西洋或太平洋上漂流,成为优秀的海洋科学家。
加菲猫童装创始人罗建凡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读完大学三年级,转学到美国阿德菲大学学习物理,一年后毕业,在纽约华尔街的金融软件公司担任工程师。他的事业与所学的专业风马牛不相及。
在我们周围,学金融的海归干起码字的活,学会计的干起市场营销,学土木工程的做起商业策划……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当然,这样的情况在国内的大学毕业生中同样普遍存在。某知名招聘网站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仅17%的职场人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完全对口。
但对海归们来说,留学前更审慎的专业选择、付出得更多的求学成本以及更高的就业期望,都会更多的提醒他们,当时出发的初衷。
一位学地理管理信息系统的学生在四年前刚出国时,被周围人议论纷纷:专业太冷门了!然而当他四年后学成归国,车载GPS大行其道,他的专业一跃成为需求量极大的热门专业。
相反在中国学生扎堆的商科专业,就业困难的就不在少数,许多人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不得不改行。
经济热点的转换、个人兴趣的转移都是影响到工作与专业是否一致的重要因素,这需要你对自己有更深入的了解,对经济有更多前瞻性的认识。
留学生的一项优势是,多数在经济更为发达的国家求学。你可以看到这些国家的现在也许就是中国几年后的未来。新东方前途出国浙江分公司副总经理温颖说,比如目前国内学生出去学社会学类、艺术类的学生比例相当少,不到3%,但日本韩国这些专业的学生比例可以达到20%;还有心理学被国内学生普遍视为无用,但在国外做心理医生其实相当不错。
“可以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哪些可能是国内几年后会兴起的产业,再选择与自己兴趣相匹配的专业。”温颖说。
不过,据另一项调查显示,即便是专业对口的工作,在工作中真正用到的专业知识也不会超过5%。这一点或许可以让我们释怀,学习和工作的对接,重在能力的契合,而不仅仅是知识。
APP-IOS
扫码下载留信网®APP(IOS)
小程序
留信网®小程序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