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六月,各种考试接踵而来。在教育方式同样多元化的当今,摆在学子们面前的选择,除了传统的公立中学,还有方兴未艾的国际学校。6月6日,ULC广东优联校长沈敏静做客新华网,带大家了解国际教育相关的诸多问题。以下为本次访谈精彩摘要。
主持人:刚刚沈校长介绍了国际教育和国内义务教育的区别,现在我所说的国际教育主要是针对高中生,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人生求学的选择。那么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出国留学?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适应出国留学的生活?
沈敏静:这两年国内出现了出国热,我们去年拿到的数据是,中国留学生已经成为美国留学的第一大户,前两年是印度学生,但是从去年开始已经变成了中国学生。但是您刚才说的特别好,就是到底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留学?是不是在这个大潮下面大家都应该往国外跑?我个人认为是不合适的。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比较适合出去留学呢?我觉得需要做好以下几种准备。
沈敏静:一是心理上的准备。因为国外的这些大学,大家知道是宽进严出的,你进去了不等于你能读得下来,所以在你的知识储备上面,你对教学模式的适应方面,你的语言方面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在心理上还有另外一个准备,就是在国外来说,他和我们的文化上面其实是有区别的,中国人比较喜欢聚群,喜欢热闹,但在国外的时候更强调个性,他就会觉得很孤独,那个时候没有人去倾诉和疏导,在青少年时期是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的。去年《时代周刊》发布了一个调查数据,名校的辍学率中,南韩的学生和中国学生高居25%。
主持人:(会)有心理问题吗?
沈敏静:主要是不适应,有的学生是考试考高分了,但是不等于他真正的语言水平达标了,所以他去那里读不下来。再一个是完全不适应,没有人再帮着他学了,国外是崇尚独立的,自己过不了这个关所以就感到很挫败,所以很多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所以我觉得,出国留学,需要谨慎和理性。
主持人:前段时间我觉得出国留学非常热,但是随着找不到工作的留学生越来越多,这个热潮又好像在逐渐冷却。因为我们的学生接受了国际教育,能够在国外高等学府学习,最终他们还是要回到国内来就业,那您怎么看待这些学生的就业或者他们内心的困惑呢?
沈敏静:我觉得这就要看你在国外到底学到了什么,回过头来你学的只是知识还是能力的培养呢?实话说我最近在招聘老师,也接触了一些海归和本土的学生,我自己感觉到的是即便都是国外留学回来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性跟他毕业的学校往往关系不大,而是跟这个学生在留学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有关。
主持人:名校出身的毕业生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吗?
沈敏静:对,有差异的。这个差异首先表现在他跟别人的交流方面,因为你要面试你要展现你自己的能力,你自不自信。而且我觉得现在学生,咱们说功利性不是不好,确实有功利性的地方,但是你要感觉到他学的扎不扎实,你雇佣一个员工总要看他给你这个学校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要看这个人正不正,有没有太多的私心这方面。这方面还是有区别的。另外你刚才说的这个问题我们也有考虑,有些毕业生他想回来,就不想在国外,国外多难混,咱们回国起码有这么一个留学背景还能相对容易地找到工作。有时候我的毕业生也会给我这样的反馈,但总体而言,我们的毕业生们出国留学较早,去的也多是名校,专业也是蛮好的,回来就业的情况都还好,从我们学校目前的情况来看,你说的情况和我们学生还是有区别的,但是你说的情况确实有。他是去混一个文凭下来了,实际上他自己的能力是没有培养的。另外还有一个就是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国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咱们国内是不一样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也在思考,就像我们的毕业生,你看我们的毕业生他现在放假会回母校实习,我们会利用一些家长的资源给他们提供平台,就是如果你真的想回国内发展,对不起你不是空中楼阁,你还得接地气,怎么办呢?这就是你的平台,你要逐渐适应它,这也是我们要为学生考虑的问题。
APP-IOS
扫码下载留信网®APP(IOS)
小程序
留信网®小程序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