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评社报道,美国《侨报》4月2日载文《“海归”获奖,更具示范效应》,摘要如下:
从美国回到中国任教的教授施一公,近日获得了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已在清华大学执教和从事科研多年的他,获得国际重量级奖项,再一次让人们关注中国的科研环境。
就在去年,施一公与另一名海归教授饶毅联合撰文抨击中国的科研环境。令中国科学界一度尴尬的是,当施一公被美国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时,作为自家人的中国科学院却冷落了他,虽然最终没有遗珠。拥有杰出成就的海归学者的现身说法,还有那句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再加上种种科研经费“丑闻”等一起映射了当前中国科研中的乱象,让舆论对中国的教育、科研体制多有诟病。
瑞典皇家科学院此次颁奖,是奖励施一公过去15年运用X-射线晶体学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这15年从时空维度上分两个阶段,一个是1998年他开始任教普林斯顿大学,一个是2008年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的教职,回到北京清华大学工作。前者在美国,后者在中国,他的细胞凋亡研究一直延续着,也就是说,施一公在“不尽如人意”的中国科研体制下同样也取得了非凡成就。
俗话说,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这是“海归”施一公获奖所能证明的。只要具备科学才华,能够矢志科学,不为外部环境所囿,就一定能够成为“杰出人才”。这也是“科学无国界”的另一番含义。
但不能因此减轻对中国教育、科研问题的拷问。施一公留学美国的背景,说明他不是纯粹“中国式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其中也有美国教育的功劳,而美国的科研创新能力更是全球翘楚。中国的教育、科研,唯有不断革新自身,向先进学习。从这一层面而言,如果中国教育体系培养的科学家,能够凭借在中国的科研成果摘得诺贝尔科学奖,那才是中国教育为己正名的时刻。
眼下,正是美国各大名校的“录取季”,大陆各种“学霸”被美国名校录取的消息不时传来。施一公作为上世纪90年代留学潮中的一员,那种继承传统的“报国”情怀,当为“学霸”们谨记。而施一公归国后的获奖,在现有体制机制下个人努力的更多可能性,更是一种催动。人是环境的产物,人也能驾驭环境。
APP-IOS
扫码下载留信网®APP(IOS)
小程序
留信网®小程序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