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阴霾”、“昏暗”等词在19世纪的英国名著中常常出现。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的开篇就细致地描述了伦敦的雾,“那是一种沁入人心深处的黑暗,是一种铺天盖地的氛围。”
时至今日,全球各地仍有不少国家时常受到雾霾的困扰。更糟糕的是,严重污染有可能迫使富人远走高飞。美国《时代》周刊网站3月18日发表题为《中国的超级富豪正为躲避雾霾逃离中国》的文章称,胡润研究院2014年1月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64%的富人(财富超过160万美元)要么移民到其他国家,要么正在打算这样做,这一数字高于两年前得出的60%的调查结果。污染和食品安全是移民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对于安全和财富保障的渴望。
3月以来,法国巴黎及其周边地区一直无风少雨,PM2.5和PM10指数连续多日严重超标。浪漫之都巴黎城几乎每天都笼罩在雾霾当中,埃菲尔铁塔朦朦胧胧,塞纳河两岸的名胜古迹也像蒙上了轻纱。从蒙巴纳斯塔上俯瞰巴黎,仿佛陷入一片混沌,在阳光折射下把巴黎染成了粉红色,平日在巴黎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的蒙马特高地的圣心教堂也不见了踪影。
灰雾笼罩巴黎
不仅仅中国正在为“不靠谱”的空气质量蹙眉不止。在欧洲,浪漫之都巴黎,从3月开始,少风少雨的天气让污染物一直积压在空中,久久不能散去。从3月4日起法国全境近1/3的省市受到雾霾的影响,巴黎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可吸入微粒含量浓度从50微克攀升到“警戒水平”的80微克,3月14日甚至飙升到了110微克,而巴黎的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等也被雾霾遮住了身影。
如今包括大巴黎、里昂、鲁昂、格勒诺布日在内的30多个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超标,或者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叫“爆表”。这让见惯蓝天白云的法国人难以适应。许多上层名流对巴黎流连忘返,很大原因便是巴黎的好天气,随处可见的蓝天白云让人心情舒畅,现在巴黎进入“雾霾时代”,到哪里去寻找法式浪漫,追寻蓝天白云的足迹。
这样的污染指数也远远超出了欧盟对成员国规定的标准。其实,污染数据超标现象在法国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2012年、2013年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受到欧盟的警告。但这一次持续的时间较长,据媒体报道,欧洲法庭正在打算对其进行起诉,法国可能将面临1亿欧元罚款。
雾霾俨然成了当下法国最热门的话题。翻开法国这两天大大小小的报纸,满眼都是巴黎遭到雾霾袭击的消息。Charlotte正在巴黎读大学,虽然平时在跟当地朋友聊天时,也会不时听到法国朋友们关于糟糕天气的抱怨和调侃,有的朋友甚至专门杜撰了一个在正规法语当中完全不存在的“灰雾”一词来形容这样的恶劣天气。不过,当地媒体如此连篇累牍地发表关于雾霾污染的报道,Charlotte表示“近几年还是第一次见”。
其实对于法国这样一个惜“阳”如金的民族,这样的反应也在情理之中。法国人对阳光海滩的追求可谓有目共睹。每年夏天,巴黎市政府甚至不惜斥资数百万欧元在塞纳河畔人工造一个沙滩,满足那些大部分因为囊中羞涩不能去南部享受日光浴市民的需要。由此可见巴黎人对太阳好似“夸父追日”般热情和执着。
一直以来,在大家的印象中,欧洲的环保措施一向做得很到位。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的理念被普遍接受,公共交通设施也已经铺设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周末一家老小没什么事,就喜欢在户外散步晒太阳,怡然自得地享受山青水绿的环境。可如今,浪漫之都的埃菲尔铁塔也被浓浓雾霾所笼罩。
对于雾霾天气,巴黎当地环境部门表示,少风、昼夜温差大等气象原因促成了严重雾霾天气的形成。但不久后,相关部门又承认汽车尾气的排放才是罪魁祸首。官方数据表明,大巴黎地区51%的可吸入颗粒物产生于交通工具的尾气,扩大到全法国范围,这个数据更是高达70%。而法国交通尾气排放之所以愈演愈烈,最主要的原因是柴油的使用。
在很多人心中,似乎使用“航空汽油”才符合法兰西“高大上”的形象。但事实是,法国确实使用柴油,而且跑在路面上的柴油车占上路汽车总数的60%。柴油车在法国大行其道的原因简单来说有两点:一是柴油发动机使用寿命长,二是柴油比汽油便宜。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经济实惠”。
实际上,在法国,柴油汽车名声已臭,政府却始终因为种种考量,迟迟未对其下达驱逐令。但随着法国雾霾状况越来越严峻,环境改善方案的提出迫在眉睫,如何终止和柴油车的“恋爱长跑”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法国政府已经有向柴油车“开刀”的意思。法国环境生态部长菲利普·马丁表示,计划与雷诺和标致等法国汽车生产商会面,讨论这些厂商未来在柴油汽车工业战略的问题。#p#分页标题#e#
逃离环境公害
说起雾霾,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雾都”伦敦。曾经,大伦敦地区无数个家庭与工厂架起成千上万个烟囱,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不仅令这座城市被冠以“雾都”,也令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受尽折磨。1952年发生的“烟雾事件”,短短5天内就导致4000多人死亡,成为20世纪全球最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尽管在此之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恶果,减少煤炭使用并关停大批重污染工厂,使得伦敦的雾霾天逐年减少,但至今伦敦仍被欧盟视为欧洲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主要原因就在于汽车尾气、工业生产和家庭燃料产生的颗粒物污染。
2010年,一份由伦敦市政府主导的空气质量报告显示,每年大约有4267名伦敦居民因长期暴露在伦敦糟糕的空气中导致死亡。
而在过去数十年间,不少伦敦富人移居他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躲避糟糕的空气污染。
“尽管伦敦巨大的商机以及富有特色的文化生活对富人来说充满了吸引力,但是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让这种吸引力打了折扣。”伦敦一家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的经理Edwina直言。
在伦敦居住超过10年的新西兰移民Daphne一家,对伦敦有着深厚感情。但自从两个孩子诞生后,夫妇俩越来越意识到空气污染对孩子健康的影响,最终在2012年离开伦敦,回到新西兰定居。“空气不好不光我们会头痛、咳嗽,几个月大的儿女也总是睡不好觉,这让我们不得不采取措施。”Daphne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她和丈夫在伦敦相遇相爱并一起创办了一家效益不错的广告公司,但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他们不得不选择回到环境更好的新西兰定居。
搬家并非是随意的事,而是一项艰难决定。熟悉的语言和文化让他们想要留下来,但许多人担心孩子的健康。来自伦敦的全职太太Victoria有个患哮喘的9岁女儿。她说,去年夏天他们全家游览美国,到了亚特兰大、拉斯维加斯等城市,那些地方的空气之好让他们吃惊。
她丈夫正在旧金山创办一家咨询公司,部分原因就是为了让家人获得一个逃离污染的选择。
而由于受到巴黎近段时间雾霾的困扰,经营服装公司的Johnson一家不得不举家“投奔”定居在加利福尼亚的好朋友Ashley。Johnson告诉记者,这两年巴黎时常会出现雾霾天气,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健康,他在自己226平方米的公寓里,花费数千英镑安装了8台空气净化器,然而还是会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每到这个时候Johnson不得不带着全家前往加利福尼亚、夏威夷等热带地区“度假”。而由于不能及时做出决策,Johnson的公司遭受了一些经济损失,因此Johnson也开始考虑定居美国。
有专家在其网站上宣称:“空气污染正在催生全球新的移民潮。”“对空气污染的担忧,是他们移民的最初想法。”专家指出,“这些人希望通过移民,给下一代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加大治理举措
富裕阶层乃至中产人士的“逃离”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在上世纪70年代,纽约中央公园处于一片衰败。桥梁坍塌、草坪枯萎,长凳上满是涂鸦。由于对纽约市政府的无能管理感到失望,对冲基金巨头索罗斯和其他出资人开始研究解决之道。中央公园保护组织随后成立,这片区域恢复了往日荣光。30年后,该组织提供了中央公园6000万美元年度预算中的75%,理事会成员则包括摩根大通前总裁Harrelson、对冲基金经理Paulson等人。
中央公园的复兴,表明民间富豪的重要性。他们为政府无法支持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在城市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一个国家中相当重要的公民群体。这也解释了,为何空气污染赶跑富人会令人如此担忧,各国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切实治理环境污染,以挽留住这一重要公民群体。
美国环保署在1997年7月率先提出将PM2.5作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2006年对标准进行了完善——实现对全国环境空气质量24小时监测,并在政府官网上公布当天PM2.5监控结果和次日的预报数据。
此外,美国环保署针对发电站、汽车等微小颗粒物排放源发布了规范和指导,其中包括对公共汽车和轻型卡车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排放;对柴油发动机执行多层次的废气排放标准,要求发动机生产商制造符合先进排放控制标准的产品,从而使废气排放减少90%以上。
日本在工业化前期,曾经也饱受污染之苦,“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中,就有四个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p#分页标题#e#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多渠道整治污染,手段之一就是控制汽车。这还和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有关。1999年东京国道沿线的600多位呼吸道疾病患者,集体状告地方政府和七家柴油汽车企业,认为汽车尾气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伤害。经过专家认证,汽车尾气造成的PM2.5确实具有强烈致癌作用。
为此,在2003年东京推出一项新立法,要求汽车加装过滤器,并禁止柴油发动机汽车驶入东京。新法规实施的第一天,交警在东京内外的主要路口全面检查,让每个司机发动引擎,然后用白毛巾堵在尾气排放口,如果发现白毛巾变黑,则这辆车不许进入东京。5年后,官司告一段落,被告的汽车企业拿出12亿日元,与633名患者和解。
如今,东京首都圈已经发展为9都县市蓝天网络组织,定期在高速公路入口及休息区进行相关检查。大多数的汽车企业在生产设计柴油机汽车的时候就加装过滤器,越来越多的旧车也开始安装过滤器,而东京市内的几万辆出租车都使用天然气。这些努力使得整个东京天青云白。
而欧盟更是以立法如山、执法如铁治理雾霾而闻名。欧盟除了立法对成员国的空气指标进行限制外,还采取有力的监测措施,并依照程序要求成员国就污染问题进行问责。此外,在欧委会对成员国违规现象提出通报批评或警告后,相关成员国须及时回复,并在欧委会书面警告之后两个月内准备应诉。成员国不仅因此面子难看,一旦进入法律程序,还将面临巨额经济损失。欧盟对违规国家的罚款将按天来计算,直至问题得以解决。
催生“罐装”空气
雾霾不仅促生了一系列立法,也让不少敏锐的卖家嗅到了商机。你一定听说过桃子罐头,也听说过肉罐头,但最近流行的是灌装空气。
“雾霾来袭,买罐Montcuq来的新鲜空气吧。”继口罩大卖、空气净化器脱销后,一罐取自法国小镇的灌装新鲜空气在网络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个容量为250毫升的空气罐头,来自于法国西南部一个叫Montcuq的小镇,空气罐头分两个版本,白色版售价5欧元,土豪金限量版为12欧元,这个外表极富时尚感的罐头,通过其官方网站对外出售,三周就卖出了1000多罐。
千万别小看这1000罐,这些空气可是限量生产的。根据官网显示,空气罐头每周的产量为10升,官方答复:“我们已经达到空气取样的最大限度了,不可以过度开发。”
其实出售空气的设想最早来自日本,他们把来自各地的新鲜空气装在精美的瓶瓶罐罐中,摆在店铺中出售。
李惠2008年到日本留学 () ,毕业之后在东京从事旅游业。她表示,“攀登富士山是日本旅游重头戏,一般游客坐旅游大巴上到半山腰一个叫五合目的地方就差不多完成行程了。五合目有几间旅游纪念品商店,有件纪念品独一无二,就是富士山空气。”
一罐罐空气,就像国内的罐头大小,售价约1000日元,折合人民币(6.2111, -0.0061, -0.10%)80多元。“但买的人不多,大多数人买来当作旅游纪念。”李惠指出。
不仅在日本,此前法国一位22岁的学生Antoine Deblay在网上提交了用家乡蒙屈克作为产地,生产罐装空气的想法,很快他募得了1000美元。Deblay马上在网站上给产品打起“广告”,最终他收到了大大超过预期的订单数量。
其实,法国的空气不是惟一在网上公开叫卖的。在国内,“卖空气”也早有先行者。2006年世界杯时,就有人希望在国内出售“世界杯空气”,然而工商局认为空气像土地一样,属于非卖品,因此该想法并未实现。
记者发现目前在淘宝购物网站上,“空气罐头”共有128件产品在售,不过真正意义上的“新鲜空气罐”仅为十多种,售价从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其中有来自中国拉萨、美国加州、日本富士山、新西兰等多地的新鲜空气。
尽管很多人看好罐装新鲜空气的市场前景,但卖空气仍逃不了炒作的噱头。有网友评论:毕竟现在我们还不至于到必须买新鲜空气生活的程度,所以空气并不会真正转化为经济价值。
APP-IOS
扫码下载留信网®APP(IOS)
小程序
留信网®小程序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