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工大激光工程研究院教授,“千人计划”、“海聚工程”专家王璞说,归国之前,曾有别的高校想争取他,但北工大的真诚和效率最终打动了他。
说文解字
云屯蚁聚
形容众多的人物聚集在一起,出自《荆钗记春科》。三年来,在北京市海外学人中心的支持下,北京工业大学通过北京“海聚工程”引进45名海外学者,居北京市属高校首位。
2010年,尚在美国的汪夏燕动了归国的念头。查阅信息时,她看到了北京“海聚工程”的介绍。海外学者入选海聚工程,需要通过自荐或学校推荐的方式。因曾在北京工业大学进行过学术交流,汪夏燕给北工大人事处打了电话,表明归国工作的意愿。北工大赶在截止日期前,帮汪夏燕准备并递交了申报材料。汪夏燕顺利入选第二批“海聚工程”,同年她归国,与北工大签订了合同。
汪夏燕是北京工业大学“海聚工程”专家第一人。在“海聚工程”前,北工大引进的“海外人才”几乎都是留学生,极少有成熟的学者。而现在,“海聚工程”为学校搭建了一个吸引国外高端人才的平台。
筑起事业平台引人才
为了让这些海归学者能尽快启动自己的事业,北工大制订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实施计划》,为归国的全职学者提供相当数量的科研经费,并制定配套政策,全力支持海归学者进行科研,甚至有时候会根据海归人才的特殊需求,特事特办。
李建荣是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2012年第六批“海聚工程”入选学者、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李建荣入职第三天,学校在将一间会议室改造成李建荣的实验室时,专门派出一名校级领导跟在他后面,李建荣在纸上写下实验室布局和仪器要求,校领导当场安排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办理。因李建荣回国之时已错过北京市财政预算工作,尚无可用的专款经费,该校领导当场表态,“借钱来也得把实验室先装好”。没过多久,实验室就投入使用。
与李建荣情况类似,汪夏燕的实验室也需要大型贵重仪器,不仅投资巨大,而且后期也需要数额不菲的维护费用,经费投入超过了学校文件中对她的支持范围,但学校考虑到汪老师所提仪器为她研究必备的实验条件,还是破例同意了她的申请。
目前两位学者均已深入开展研究工作,且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他们目前最常说的话就是“北京工业大学是做事儿的地方”,“我们的仪器设备比在国外时还好”。
学校做好“后勤部长”
除了给海聚人才提供科研条件之外,北工大人事部门还经常为海归学者解决生活方面的困难。人事处副处长王伟说:“只有把学者的现实生活问题解决了,他们才能安心投入科研。”
当李建荣回国推开学校为他准备住所的门时,他面前的60平米房间内,地板和家具已被仔细清理过,“拎包入住”。归国第一天上班,李建荣就在北京工业大学的过渡房内安了家。
王璞对此也感受颇深。他是国际顶尖的激光研究专家,曾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光电子研究中心从事科研工作长达七年。2009年底,思乡心切的他带着一对儿女返回中国,但如何落户北京,孩子如何上学又成了王璞面前的难题。对此,北工大和海外学人中心一起努力,多次与相关部门沟通,落实相关政策,终于成功让王璞一家落户北京。
汪夏燕归国后,要为一家三代六口人找住处。在北京人生地不熟,汪夏燕找到了王伟。王伟领着她在学校附近看房子,推荐小区。很快,汪夏燕一家就买到了满意的房子。王伟表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的初期,人事处高层次人才办就是这些人才最熟悉的地方,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国情、校情,减少他们在过渡期的恐惧感,缩短海外人才的启动周期是高层次人才办的一项核心任务。
正如北工大校长郭广生所说:“校长和学校整个领导班子都要做好人才的 后勤部长 ,让各类人才迸发创新活力。”
认同感吸引更多人
在归国之前,曾有不少高校争取王璞,但王璞觉得,北工大的真诚和效率打动了他。北工大的数位领导,都曾打电话给他,并承诺提供自由的发展空间。更让王璞感动的是,四年过去,有一位校领导竟然还记得他到校的日期,并在那一天专门为他庆祝。#p#分页标题#e#
“坦白说,我们的待遇不如国外高校”,李建荣说,但北工大给了他空间,能让他自由发挥。此外,他每次到海外学人中心办事,中心的工作人员都会跟他聊天,“告诉我国内办事的方法,怎么处事说话,怕我不适应”。
李建荣归纳说,天时地利人和,使他选择留在北工大做科研。天时,指的是“海聚工程”提供的机会,地利,北京一直是科研中心,而人和,则指的是“北工大能做事业,能谈感情”。李建荣把这份对北工大的认同感传达给了更多的人。受他“现身说法”影响,两位化学专家相继从某名校转投北工大,他们分别是“青年千人计划”和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对于高校来说,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是学校首要任务。在引才方面,待遇留人、感情留人都很重要,但核心还是为人才发展提供平台,通过事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北工大校长郭广生说。
2010年,北京工业大学招揽了3名海聚人才。2011年,数字扩大到9人。2012年,北工大新增24名海聚人才,2013年,增至45名。
三年过去,截至2012年底,北工大的海归学者已累计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60余篇,其中,不乏像汪夏燕在国际化学顶级期刊JACS上发表论文的案例。
APP-IOS
扫码下载留信网®APP(IOS)
小程序
留信网®小程序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