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机构:
logo

留学生学习成果评估 . 中国

留学人员信用信息服务网(留信网)

国家级团体《国际学习成果认证》T/CPCPA 0005—2024 主编单位

分享至

很多人都有不为人知的梦想。数一数“80后”小时候最热门的梦想:科学巨匠、商界精英……而新上海人陈适的梦想却很“冷门”——说段子。

为了躲避父母的责难,无数个夜晚,幼年的他躲在被窝里偷听相声段子。考大学、留洋、成为海归白领……他是父母的“乖孩子”,走着旁人羡慕的“成功路”。然而,外表内向、内心“闷骚”的他无数次想象自己能像相声大师一样,站在舞台上“笑倒众生”。

“你需要去尝试,然后赔上8小时外的绝大部分时间。否则,它就永远只是一个梦。”陈适说。

儿时的梦想

“每听一段相声,就打心眼里喜欢,哪怕听了七八遍,人家都腻烦了,我还是能从语音、语调中听出搞笑的元素。”有时无意中吐出几句台词,立马被老爸识破,接着就是一顿责骂。

“可能这里有很多人不知道我是谁。但回到2010年,你们一定会认识我,因为,那一年全国媒体都在疯狂曝光我的名字:陈适,让生活更美好。”

仲夏的一天晚上,在张家花园大客堂里,几十个上班族正在参加一个名为“笑声传递正能量”的公益活动,活动的主题是“留洋那点事儿”。站在台上说段子的是穿着花格子衬衫、气质很“白领”的海归,他就是那个“让生活更美好”的陈适。

他一会儿模仿印度人说英文,惹来一阵狂笑,一会儿又侃起了自己小学时的“辉煌史”。“从小到大,你们的父母都会跟你们讲别人家的小孩的故事吧?就是那个从小到大,样样都比你优秀的那个别人家的小孩。有吧,对不对?而我,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小孩……”

当说起在德国留学时给自己留下的纪念时,他缓缓地解开衬衫的扣子,T恤旁裸露的手臂上赫然刻着密密麻麻的红色纹身。“哇!”所有人都惊呆了,诧异于他那张白净斯文脸庞下的狂野。就在众人讶异3秒钟过后,陈适得意地一笑,将手臂上的纹身脱了下来……

事实上,这个看上去能说会道的白领小时候特别害羞。

“不管你靠得这样近、这样近、还是这样近,只要你用了皓清牙膏,都让你清新一整天!我们的目标是——没有口气!!!”

小时候,街坊邻居都知道隔壁有个爱模仿广告的小男孩,白加黑、达克宁,这些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在小陈适的嘴里一说,就像电视直播。

“来来来,小朋友,背一个广告。”四五岁时,小陈适最有表演欲。但小朋友并非来者不拒,只有在熟人面前,他才能大胆地来上那么一段。

那时没什么娱乐爱好,邻居小伙伴借给他一卷牛群和冯巩说相声的磁带,他整日整日地听,整段整段地背。

慢慢地,小陈适长大了,性格也变得内向起来,不轻易在大人前“显摆”了。爸妈担心听相声会影响到儿子的学习,下了禁令。陈适的爸爸在单位里是纪委书记,对儿子当然不怒自威。陈适只能背着他们,私底下偷偷地听。

“每听一段相声,就打心眼里喜欢,听第一遍觉得搞笑,第二遍还是搞笑,哪怕听了七八遍,人家都腻烦了,我还是能从语音、语调中听出搞笑的元素。”入夜时分,他将随身听藏在被窝里,有时候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午夜梦回,耳朵生疼,耳机里隐隐约约传来插科打诨的声音。有时无意中吐出几句台词,立马被老爸识破,接着就是一顿责骂。

这一上不了台面的爱好一潜伏就是好多年。家人的不解让他将这份喜爱默默地藏在心底。偶尔,在学校里,他会即兴溜出那么一句,“人穿高跟鞋,后边儿露那脚后跟,比你这脸蛋还光溜。”将同学嘲讽得一愣一愣的。在吵架时,他直接将相声里的段子拉来就用,时间长了,同学们都觉得他很嘴贫。

“是的,我就是嘴贫。但那时的我很害羞。很矛盾是吗?”忆往昔,陈适的嘴角瞥过一丝不堪回首的无奈笑意,“我是绝对的闷骚型。上课时从来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也从不参加主题班会文艺演出。我也不敢大声喧哗,我就喜欢和同桌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学生时代,陈适是出了名的话唠。高一时,老师想让他和一位话不多的同学同桌,对方死活不愿意,觉得陈适太唠叨。高三时,距离高考还有两周,老师和陈适私底下商量:“你能不能晚上回家晚自习,这样对大家都好。”

埋没的天分

“在很多人看来,传统说相声的都是吃不饱饭的底层人,不得不去拜师,让师傅赏口饭吃。一想到我爸的眼神,我就害怕,怎么敢真的去报名?在长辈们看来,这总归是难登大雅之堂的……”#p#分页标题#e#

自己擅长说笑和模仿,陈适深知自己有天赋,但一度,如此天赋异禀一到了台上就仿佛消失了。高一时在班会上唱歌,险些出丑,落下心理阴影的他从此再也不敢登台,不管什么场合什么活动。

高三填志愿时,他也曾想过孤注一掷,报名中央戏剧学院的相声专业。该专业的系主任是大名鼎鼎的冯巩,但一看到该专业属于艺术类大专,想到会惹来一场家庭风暴,他就不得不打消了念头。“在很多人看来,传统说相声的都是吃不饱饭的底层人,不得不去拜师,让师傅赏口饭吃。一想到我爸的眼神,我就害怕,研究归研究,怎么敢真的去报名?在长辈们看来,这总归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大学里,陈适学的是信息工程专业。原本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摆脱父母的束缚,一展梦想了。但那时的陈适却犯上了“清高病”,学校里组织的“小儿科活动”他一概看不上,更不要说参加什么社团,角逐文艺比赛了。他一头扎进了汽车类杂志的研究,小时候的梦想似乎离他渐行渐远。

性格的转变发生在留学德国后,因为受到前一届学长的关照,这位闷骚的、似乎永远都不敢登台的男生主动做学生指导员。在为新生服务过程中,他变得越发开朗起来。

天高父母远,再也无所顾忌的他重又找回了自己的段子。他试着将一些中文的笑话翻译成英文,讲给老外听,常常将他们逗得前仰后合。也因为如此,他经常受邀参加当地学生组织的聚会。有一年过万圣节,一向“低调”的陈适竟穿了魔鬼制服跑到课堂上,给大家一个大大的惊喜。过年过节,中国学生聚在一起包饺子,他就站在一旁给大家说笑话。尽管如此,他却从未正式上台表演过,从未登上过一个真正的舞台。“当时我觉得,在我的人生中,舞台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了吧。”

“疯子”的初遇

陈适无意中得知有一个“笑话团伙”。“求入伙。”很快,对方回过来三个字:“求见面。”那天,陈适不苟言笑,但心里却乐呵得紧:“等我和你们熟了,我会比你们更劲爆。”

2005年,陈适留学归国,在上海一家知名的汽车外企从事采购工作。在不熟的同事面前,一开始大家觉得他挺一本正经,半年后他和大家熟络后,就变得“无所顾忌”。平时和同事聚餐时,他最拿手的是用扬州话唱《双截棍》。同事们顿觉他有文艺天分,就帮他偷偷报名参加年会表演。

此时的陈适,虽然在小范围内不怵上台了,但一直没有勇气进一步突破。直到有一天,从事主持人工作的太太看到一个模仿各地方言说英语的视频一下蹿红,就撺掇他也试试。

对于先生的逗笑能耐,太太蒋波是深有把握的。“他刚追我那会儿,我一直都不知道他是这样的人。挺老实、挺内向的小伙子呀。有次,我参加他朋友的聚会,看到一群人围着他狂笑,走近一看,看到他眉飞色舞地在那里讲段子。我顿时惊呆了,原来他平时是这样的呀!一群朋友回答说,‘你不知道啊,他平时还要口没遮拦呢。’”当着青年报记者的面,蒋波毫不讳言先生的天赋:“陈适最爱看郭德纲的《今夜有戏》了,平常人看完了就看完了,他却喜欢将里面的段子复述给我听。就算我已经看过了一遍了,还是笑个不停。”

一次,陈适瞒着太太,一个人躺在床上,用手机录制了自己说段子的视频,取名《牛人模仿各地表白》悄悄地放到了视频网上。没想到第二天视频就上了首页了,到了晚上点击率破30万次,光评论就有七八千条,但其中以辱骂的居多。“这人是躺在精神病院的床上拍的吧,没错,这是精神病院的监控录像……”当笑话一样地翻看网友们的评论,陈适夫妇俩笑翻了。

这次试验仿佛激发了陈适的胆量,他真没料到自己随意的一说竟能引来那么多人的关注。一个月后,无意中得知有一个名为“笑道文化”的“笑话团伙”,他找到对方的微博,只发过去三个字:“求入伙。”并附上了自己视频的链接。很快,对方回过来三个字:“求见面。”

那天,陈适如期赴约。当天,一位女生迟到了,有人半跪着滑过去,献殷勤。还有人即兴说了几个令人爆笑的段子。陈适面不改色,一脸正气,不苟言笑,但心里却乐呵得紧:“等我和你们熟了,我会比你们更劲爆。”

回家后,他兴奋不已地对蒋波说:“我见到了一群跟我一样的疯子!”#p#分页标题#e#

追梦的代价

在家排练时,他无数次地与科班出身的太太发生冲突。“我以前演出都很棒的,我觉得不需要加东西。”直到一次演出结束后,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了句“下次加油吧”

周六的一个午后,一边聊着天,一边优雅地轻啜啤酒。青年报记者眼前的陈适一改台上“奔放”的一面。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白领。

自从2012年6月加入“笑道”后,陈适就再也没有时间陪太太逛街了。下班后,他就一头扎进书房,默默地写段子。有时候和别人聊天,自己脱口而出的好段子,他会打开手机,再说上一遍录下来,这样的习惯一开始让周围的人面面相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中国脱口秀还刚刚起步,没有效仿的大腕,陈适和他的小伙伴们就自发地找国外的视频进修。“在进入‘笑道’前,我只知道模仿逗人笑,从来不学习国外大师的作品,处于粗放的状态。”陈适十分庆幸,自己终于找到了组织。

去年7月的一天,在长寿路附近的一家酒吧里,陈适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演出。出场前,紧张与兴奋交织着。出场后,他表演了自己原创的三国段子,当孙权讲着上海话、刘备说着四川话、曹操用东北话时,底下爆发出雷鸣般的大笑声。

回忆自己的处女秀,他觉得并不是特别满意:当时只想把段子背完,这些段子还没有烂熟于心,真正的演绎需要经过舞台的锤炼。

“一开始觉得自己很牛,只要将段子背出来,就能逗人笑。但其实当聚光灯打在你身上后,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最好的表演是,举手投足都是戏。”

这句话是陈适后来才领悟到的。其实,在今年6月的一场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前,他从未真正地意识到自己需要锤炼。相反,因为太过自信,在家排练时,他无数次地与科班出身的太太发生冲突。时常,他正说得感觉良好,不料被太太严厉打断,建议他能适时加入语气、表情、动作等。但自信满满的他觉得自己和太太不是同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对太太的好心劝诫总是心存抗拒。“我以前演出都很棒的,观众都笑翻了,我觉得不需要加东西。我的表演很OK。”

直到今年1月5日的一次演出,他才感觉到了危机。那次演出,在陈适出场前,观众的情绪到达了顶点。他上台后,观众的笑声没有预期中的多。演出结束后,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了句“下次加油吧”。这次冷场让他首次感到了挫败感,他开始痛苦反思。不久,陈适主动找到了太太,希望对方能帮自己提高。

蒋波诧异地看着先生,感到了他的改变。

同时身兼白领和脱口秀演员的身份,很多人觉得他“不务正业”,但陈适反而觉得他的爱好促进了他在公司里的受欢迎程度。

在和相关业务部门打交道时,大家都不知道陈适是个幽默的人,只知他是一个“严肃的”、嘴皮子很厉害的人,在碰到冲突时会和同事针锋相对。一次开会,其他部门的同事看着不苟言笑的陈适,突然拍着桌子激动地说,“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你居然还会说笑话!”

有个同事是天津人,每次他跟陈适说普通话,陈适就会故意跟他说天津话。有时候他俩碰到工作交接上的问题,眼看就要爆发互相指责的戏码,但此时陈适会来上那么一句:“您老可真哏儿!(天津话,您老可真厉害)没钱呢?不给钱咋做呢?”一席俏皮话顿时将对方惹笑了,化干戈为玉帛。

有得必有失。每周,他都要和“笑道”朋友们一起搞创作,打磨作品,彩排演出。有时,还要开会总结每一场演出的经验教训并商讨未来平台的发展。这些占据了他很多原本留给家庭的时间。“我已经多久没有陪太太逛街了?”陈适突然自言自语道。

圆梦无终点

“我发现逗别人开心已经不仅是我的一个爱好,这个与生俱来的天赋简直是上天对我的恩赐。幽默改变了我这一生,我想用幽默来重建世界。”

很多人会询问,他们的脱口秀和海派清口、传统相声有啥不同。在陈适心目中,好比中餐有八大菜系一样,喜剧的表现形式同样可以多样化。说相声需要有好的搭档,而且大多是老段子。海派清口的很多内容都是幕后团队帮忙撰写的。但陈适所在的“笑道”,每个人的段子都是原创的,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别人难以复制的特色。

“我们的表演可能缺乏专业性,很生活化,感觉就像是你身边的朋友在说笑话。舞台布置也好,音乐也好,都不是我们的重点。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原创。现在我所在的团队大概有12人左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拿手段子。”#p#分页标题#e#

“笑道”目前的运作模式是,招募和培养有天赋的“笑匠”,然后参与巡演以维持团队运营。

“笑道”的创始人Mark透露说,希望这个平台向所有有幽默天赋的人开放。“作为‘笑匠’,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我们不会让其他成员模仿他的风格,好的段子大家共同来打磨,也不会发展出像相声社的师傅一样的角色。”

最近,陈适所在的团队碰到了瓶颈:他们的一些段子被抄袭。有的人甚至打着自己的旗号说他们的经典段子。在商议了好几晚之后,他和他的小伙伴们打算积极维护自己的版权。“这很难。比如郭德纲说了一个段子,人家会认可这段子就是你郭德纲说的。但我们不一样,段子和人没有必然的联系。”

“你觉得说笑话对你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爱好?是生命的一部分?还是一种本能?”青年报记者换了一副严肃的语气。

他思索片刻,报以一本正经的表情,娓娓道来。在他看来,说笑话,逗别人笑,以前仅仅是业余爱好。但在参加“笑道”后,这个爱好已经逐渐褪去了业余的色彩,加上了“一辈子”的修饰词。之前陈适和朋友聚会时,众人都觉得他特别能活跃气氛。但一直以来,他在内心深处不但只是在私底下逗别人开心,他一直想在更大的舞台上给更多的人带来欢乐。

“在接连数十场的演出后,我发现逗别人开心已经不仅仅是我的一个爱好,这个与生俱来的天赋简直是上天对我的恩赐。”陈适表示。他要好好利用它来逗更多的人开心。“我的梦想,除了能登上更大的舞台说笑话,还有就是希望能和更多的人一起登上搞笑的舞台,享受幽默,享受快乐。幽默改变了我这一生,我想用幽默来重建世界。”


APP-IOS

扫码下载留信网®APP(IOS)

小程序

留信网®小程序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