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潘石屹曾对媒体说,当年送自己13岁的儿子潘瑞出国留学的初衷是因为考虑到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向还是全球一体化。那么,在全球逐渐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将要如何快速“国际化”?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国际化”三个字出现的频率就已相当高,可以说,日本国际化的过程比中国早了几十年。
今天,最能代表国际化程度的是经济和商务领域。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已经不可能离开国际大环境,而经济国际化必然要求人才国际化,“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已是各国的共识。在中国现有人才中,具备跨文化操作能力、通晓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人才捉襟见肘,延揽现代化、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已经成为国内企业的当务之急。
中信建投期货公司董事长彭文德就中国的期货市场发展和人才需求介绍了自己的切身体会。他表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不管是哪个行业,利用期货来进行套期保值越来越重要,否则就要面临各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风险。但目前中国的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功能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对于有计划“海归”的留学人员来说,具备期货和其他金融衍生品方面的基本知识非常重要。彭文德表示,当初他去参加期货资格考试时,最让他惊讶的是全国只有他一个总经理级的人物通过了这项考试,所以,中国在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短缺。
如今,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在“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理念指导下,从人力资源和管理等方面大力实施“本土化”的经营战略。外国的企业管理理念正通过海归这一具有特殊身份的群体,有机地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而转化为包容二者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这也是“海归”职业经理人作为一个桥梁所起到的作用。另外,由于国内的企业在对外的经济交往过程中对熟悉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人才的大量需求,也都给海归们步入企业管理的前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对此,中国已经连续几年来对留学人员给予优厚政策和待遇吸引他们回国。2008年,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千人计划”出台,瞄准了5-10年引进2000名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目标。2011年底,以引进智力为主旨的国家“外国专家千人计划”启动。2012年初,中央又推出“青年千人计划”,计划5年内引进2000名青年人才。
密集出台且渐成体系的人才计划,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华尔街日报》、《科学》杂志、《金融时报》等媒体对此都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在中国面临经济转型的大背景和大趋势下,这一次的海归潮可以说得上恰逢“天时、地利、人和”。
因此,如何对待海归,使他们学而致用让他们有真正回家的感觉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忽视的课题。
APP-IOS
扫码下载留信网®APP(IOS)
小程序
留信网®小程序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