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回流的新时代
2012年7月份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海归国之一,现阶段正面临着海归创业大潮。
一直以来,中国与发达国家物质生活和软实力的巨大差距,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前,中国的学生渴望出国留学,出去之后又不愿意回国。自2006年开始,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2011年一年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达到33.97万人。美国媒体称,中国的清化和北大是美国博士最肥沃的培养基地。与此同时,大批优秀学生滞留不归:根据华尔街报道,2002年在美国博士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到2007年仍然滞留美国的比例达到92%,在各国博士生中位列第一。
然而,钱学森早在1986年曾经说过,中国留学生普遍都是爱国的,滞留不归现象只是暂时的。国内条件不成熟,如果大量的留学生回来,也无法发挥作用。等我们的情况变了,条件更成熟了,我相信他们会回来的,他们也是‘钱学森’嘛!在经历了长期的“Brian Grain”的痛苦之后,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终于迎来了人才大批回流的新时代——
2009 年回国海归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比前一年增加50%以上。2011年底,中国留学人员回国人数新增18.62万人,比上一年增加37.7%。自改革开放以来,累计达到81.8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截止到目前,获得中国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人数已经由2005年的649人,增加到2011年的4752人,其中一半应该是海归。自从2008年千人计划以来,已经吸引了3300多名海外专家来华工作,其中90%是华人。
“创业”成为海归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早期的海归主要从事“拯救中国”的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留学生大多数从事“建设中国”的事业。改革开放后,“创业中国”又成为当代留学人员区别于之前中国留学生的最鲜明的时代特征:30年间,李彦宏创立了百度,田溯宁、丁健创立了亚信,张朝阳创立了搜狐,邓中翰研制了“中国芯”……一大批由海归领衔的企业在此崛起,引领着中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此外,熊晓鸽,阎焱、沈南鹏、邓锋等将风险投资的事业带回中国。据统计,千人计划专家中,创业型专家至少占五分之一。截至2010年底,仅中关村科技园聚集海归人才已达1.5万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0家,企业注册资金总额累计超过50亿元。在创业的留学人员中,57%以上拥有个人的科技成果,44%的科技成果获得专利。
从“出国热”到“海归潮”,除了怀家念国的天然情结,其背后其实更有着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增强后所带来的国际地位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个人发展空间。
转型中的中国需要海归创业
当前中国面临十个方面的重要转型,包括: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从招商引资向招才引智转型;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驱动型经济转型;劳动力密集型经济向人才驱动型经济转型;高能效增长模式向低碳增长模式转型;从重视社会硬件建设向重视社会软件建设转型;从只重视科技、商业创新向其与社会创新并重发展转型;经济发展从“效率”向“公平”转型;从集体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所有这些转型,都需要大批中国国际化人才的参与和推动。
第一,海归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可以起到巨大的帮助。海归利用自己国际化的经验和优势,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帮助本土国有或者私有企业走出去;另外,从事投资银行、咨询、会计、法律等“中介”行业,间接地帮助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和海外发展,充当“推手”。
第二,海外人才回国有助于推动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大部分风险投资都是通过留学生或留学生工作的外企带进国内的。这些投资促进了国内对创业的热情,促进了一大批海归企业和国内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国内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实际上,大多数中国公司的海外兼并和上市以及跨国公司的本土化都是由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领导和参与下完成的。
第三,海归创业不仅体现在以创建高科技企业直接推动经济发展,更体现在通过创业促进技术创新,带来新的管理模式、融资方式和发展理念,同时也带动和提升了中国的创业文化。归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推动了中国在新经济、新技术、互联网、IT、通信、传媒等诸多领域的发展,给许多传统产业注入了活力。归国留学人员企业已经成为了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的主流,成为中国新经济和高科技产业的弄潮儿。#p#分页标题#e#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集聚海归人才
从 2011年开始,中国又频繁出台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新政策,对推动海归创业起到重要作用,例如2011年,中国推出了中国特有的“人才特区”的建设。中关村计划2011-2012年,要“基本形成高端要素聚集的态势,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战略机构等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发展;聚集包括‘海归’人才在内的3万名左右高层次人才”;2013至2015年,“聚集包括‘海归’人才在内的5万名左右高层次人才。深圳前海人才特区、武汉东湖高新区、上海杨浦人才特区、广州人才特区不断涌现。截止到目前,全国上下已经有24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建立或者正在建立人才特区,形成了一股浪潮。这是对海归创新创业的有一次促进。
2012年9月25日,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等25个部门联合下发《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的办法》。回国创业的海归,尤其是已经获得永久居留权的高层次海归人才,终于可以享受社会保险、使用居留证购买机票等等切实的生活便利。在创业方面,使海归人员的创业享受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简化核准和审批程序;允许其使用人民币投资,可以避免其投资的汇率风险。
虽然中国吸引海归回国的政策紧锣密鼓的出台,但是也要看到,目前的政策环境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完善。譬如全国人大2012年6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法》,设立了新的“人才签证”的类别,特别值得赞赏。但是,这部法里面仍然有很多方面需要和国际接轨,包括例如海外华人回国办签证需要提交邀请函的做法是十分过时和不合事宜的,引起了海归华人和留学人员的极大抵触。中国和任何其他国家不一样,中国在海外有5000万的华人华侨,需要考虑到他们回国的方便和归属感。此外,《出入境管理法》里面也要求海外华侨回国定居需要中国有关方面批准,这也是非常不符合情理。既然他们还是拿中国护照的中国人,回国定居是他们的权利,不需要任何的批准。另外,还有中国在1980年代文革刚过所制定的《国籍法》也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需要加以修改来适应中国吸引海外人才的大局。所有这些方面,我们还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
中国海归人才回归的大潮正在到来,相关政策重心也应逐渐从招才引智转移到优化环境上来。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观察美国成功的人才制度,包括高等教育制度、金融制度、风险投资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等,也就是涉及到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和保护人才的各个环节。而在中国,偏向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的金融体制,社会待遇的不平等,使得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贷款难、招工难。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如果没有一个公平竞争的创业环境,不能与其他社会主体平等得获取资源,很难维持下去,海归人才的能力也无法得到发挥。因此,完善海归创业配套政策,优化创业环境,是完善人才政策制度的当务之急,是政府在成功吸引到人才之后,在如何继续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培养人才方面急需考虑的问题。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放眼天下,国际人才流动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放眼中国,招才引智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中国不断上扬的GDP增速不断为海归传递回归的信号。可以说,目前是中国5000年来创业机遇最多的时期,也是海归创业的黄金时代。盼望中国可以开创一个海归创业的美好未来。
海归创业,恰逢其时。
APP-IOS
扫码下载留信网®APP(IOS)
小程序
留信网®小程序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