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机构:
logo

留学生学习成果评估 . 中国

留学人员信用信息服务网(留信网)

国家级团体《国际学习成果认证》T/CPCPA 0005—2024 主编单位

分享至

从英国硕士毕业后,邵晴首先选择的是旅游,对于找工作,这名23岁的“海归”起初并不担心,她觉得自己求职应该不会太难。

然而现实是,自今年9月回国,她就一直在向各种招聘单位投简历,截至目前总共投了近10份简历,几乎有一半都拒,这其中既有与她专业对口的银行工作,也有公务员职位。

根据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统计,从1978年到2011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24.51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81.84万人。

原本以为海外经历会成为自己应聘的优势,但邵晴坦言,在所经历的国内招聘中,很少有单位会对“海归”身份有照顾,所有流程都和国内的应届生是一样的。“甚至国内企业更喜欢国内的毕业生。”邵情说。

人力资源网站智联招聘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成的企业或者管理人士表示,不会在招聘时优先考虑海归求职者。

薪酬待遇在期望和现实上的落差,也给“海归”的求职路增添了不少烦恼。调查显示,“海归”月薪期望是3000至8000元。但智联招聘市场公关部经理安品涛认为,多数人的实际月薪并不能达到他们的期望值。

邵晴实际期待的薪资待遇起码要每月6000元。留学的一年时间里,她所有的花费将近40万元,即使以6000元薪金计算,她也需要5年的工作收入才能还清家里给她的留学花费。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企业在招聘“海归”时,已不局限于语言水平,还会关注他是否有高学历,卓越的科研成果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很多老板拒绝“海归”的理由就是"除了语言外,没有真本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老师、人力资源专家马健说。

企业管理人士也表达相同观点,认为自己企业在招聘海归时,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工作能力和合作空间,如果缺少这两点,“语言再好已不会聘用。”

此外,“海归”也总抱怨国内的职场环境,企业与求职者不平等,工作缺乏新鲜感。马健说,即使有了工作,有些“海归”还是对国内职场出现“水土不服”。

他建议“海归”自己也要放低姿态,适应国内的工作和人际沟通方式,不炫耀,这样才能降低求职的难度。

智联招聘CEO郭盛在报告中还表示,适应本土环境是海归回国后的首要工作,留学是一种投资,应该等融入本土,适应环境后再考虑“投资回报”。


APP-IOS

扫码下载留信网®APP(IOS)

小程序

留信网®小程序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