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为“海归”创业搭建平台,在“海归”集中的地方,新技术、新创意在留创园汇聚,逐渐成为科技创新重要基地和新兴产业“孵化器”。也有少数中西部地区的留创园因定位不明确、产业配套差、公共服务平台不足等,运行效果不佳。
科技创新“聚宝盆”
基层干部和专家建议:加快完善“海归”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引导民营企业与“海归”深度合作,助推经济转型发展。
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海归”创业群体壮大,全国已建成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160余家,普遍为“海归”创业者提供启动资金补贴、房屋租金减免及创业辅导等服务,吸引“海归”入驻,开办企业。
越来越多“海归”带着先进技术、新创意到留创园,使留创园成为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的“聚宝盆”。
在“海归”聚集地深圳市,留创园孵化总面积已达50万平方米。深圳高新区留创园3万多平方米的孵化大厦就聚集近千名“海归”创业者。高新区留创园办公室主任刘海涛介绍说,近年来留创园呈现两个“多”的特点,一是高端“海归”越来越多,二是高新技术成果越来越多,园区近千名“海归”创业者中91%是硕士以上,其中有9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园区企业累计获得高新技术专利560多项、版权350多项,成功孵化出全球移动存储领军厂商、USB闪存盘创始者朗科等优秀企业。
留美医学博士盛司潼在深圳高新区留创园创办的华因康科技有限公司,用了一年时间就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通量基因测序系统,可广泛应用于肿瘤等重大疾病早期基因筛查、遗传病基因检测等,填补了我国在基因测序设备和试剂方面的空白。
在北京中关村,留创园已有30多家,吸纳“海归”超过2000人,在园企业1300多户,其中超过95%的“海归”企业分布在各类新兴产业领域,有近10家孵化单位跻身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北京理工大学留创园吸引数十家“海归”企业围绕新一代移动信息技术进行链式研发,成为国内物联网产业的一支“劲旅”。
在江苏昆山留创园,由“海归”企业创造的一系列“中国芯”成为当地新兴产业亮点。留加博士后罗文哲在这里创办锐芯微电子公司,自主研发出0.13-0.11微米图像传感器芯片。包括智能城市系统、E智慧医疗集成、金属材料“过滤芯”、数码影像“传感芯”、医疗图像“处理芯”等在内的10多种智能芯片产品相继在这里诞生。
有的运行效果不佳
一些“海归”到中西部、中小城市创业发展,中西部省市也相应建起一批留创园,但记者采访发现,少数留创园运行效果不佳。
一些留创园定位不当,未能结合本地产业和资源优势招引“海归”创业。少数留创园甚至因配套政策不完善,引才效果差等原因,被挪作他用,名存实亡。
占地5万平方米的重庆市留学人员创业园,最初定位为高层次海外人才创业基地,制定了较高准入门槛,但运营两年后入住率低。2007年开始,留创园为解决房屋空置问题一度取消门槛,企业只要交房租就能入住。重庆市高新区科促局科技管理科科长倪力透露,2010年留创园划归高新区管理,交接时发现留创园里的企业“五花八门”,有物流仓库,有销售汽车的4S店,有内衣销售公司。“接管后,高新区按照辖区产业布局对留创园重新规划和定位,并逐步清退近百家不符合条件的企业,目前清理整顿工作还未完全结束,招才引智才刚刚开始。”
对此,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路江涌博士认为,当前“海归”创业正在由沿海向内地扩展,这为中西部带来了难得机遇,但要谨防步入误区,在园区建设上求大、求全,在“海归”人才引进上盲目追求高端,中西部地区的留创园应该立足自身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有序引进“海归”,合理定位发展目标,建设、运行好“海归”创业的重要平台。 政策扶持待加强
在部分留创园,“融资难”成为制约“海归”创业者的瓶颈。留荷硕士管超2008年回国创业,曾在广东惠州留创园从事超高频RFID读写器芯片研发生产。管超说:“我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但资金是最大的槛。在研发阶段,通过申请一些科研项目经费就能支撑,但进入产品开发阶段后,资金需求量大增。去找风险投资,他们倾向于投成熟的项目,园区又没有专门的天使基金,企业无法做大。”#p#分页标题#e#
中关村留创园负责人说,尽管“海归”往往拥有先进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等优势,但融资困难是最大问题,进入留创园的企业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自由资本少、可供抵押资产少、抗风险能力弱及信用等级偏低,很难从银行贷款,加上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没有建立起来,这些企业要想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几乎不可能。
路江涌博士介绍说,研究表明,目前国内60%的“海归”创业者主要资金来源于个人自筹,30%不到来源于国内企业和风险投资,“海归”创办的企业超过三分之一最终没有成功,关键原因是资金难以为继。作为“海归”创业重要平台的留创园,目前大多没有设立公益性质的孵化基金。
中国与全球化中心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针对留学人员在园区创业,还没有一套完善、系统的政策支撑体系,不少留创园由于自身投入不足,采取简单的房租加补贴形式,在技术研发、产品检测、知识产权转移及交易等公共平台建设方面十分欠缺。
中国与全球化中心主任王辉耀认为,留创园作为引导“海归”集中创业的一个有效载体,建议国家整合人才引才、科技创新、就业创业等各方面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对其进行“聚光”式扶持。
引导“土洋”结合
许多留创园干部和专家认为,助推“海归”创新创业,政府直接扶持不可或缺,更为重要的是发挥市场力量。他们建议,出台激励措施,引导民营企业与“海归”深度合作,实现“海归”创业大发展和传统产生转型升级的双赢。
首先,适当放宽留创园、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进入门槛,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与“海归”在国家重点产业、紧缺产业领域进行嫁接合作。欧美同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陶庆华说,目前各地留创园要求入驻企业中留学人员股份占50%以上,这制约了民间资本投入“海归”企业。应适当降低门槛,只要符合相关产业要求,民营企业家与“海归”的合资、合营企业中留学人员占股30%,即可以入园,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其次,可通过税收杠杆引导民间资本与“海归”创业者合作,参与新兴产业发展。路江涌博士建议,风险投资公司、民营企业以及个人投资者,对于政府引进的高层次留学创业人才的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项目,以及国家级留创园内符合规定的重点产业非上市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非收购性投资的,可考虑适当降低所得税比例。
还可鼓励民间资本直接投资、建设、运营一批“海归”创业孵化器。东莞留创园负责人方树财说,引进民间资本建设孵化器,不仅可以缓解政府投入压力,还能推动民营企业家组建一批专注于“海归”创业者的风险投资基金,而且民营孵化器对所引进项目市场前景的判断,往往比政府孵化器更加敏锐、更加专业,加上民营企业自身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能有效提升入园“海归”创业的成功率。
APP-IOS
扫码下载留信网®APP(IOS)
小程序
留信网®小程序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