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机构:
logo

留学生学习成果评估 . 中国

留学人员信用信息服务网(留信网)

国家级团体《国际学习成果认证》T/CPCPA 0005—2024 主编单位

分享至

海归创业要舍得放下面子

深圳每200人就有一人是海归,目前深圳挂牌成立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已经有11家,截至今年,共有611名海归获得了6969万元的创业资助

在人口超过1000万的深圳,据统计每20几个人里就有一个是海外华人华侨,而走在街上,你碰见一个“海归”的平均概率是1/200。近年来,在出国留学这件事上中国也日益与国际接轨,而身为国内一线城市的深圳,留学归国人员的保有量仅仅次于北京、上海。随着中国公民“出海”后,“海归”大大超过“海留”的现象一年胜似一年,那些一方面不想自己沦为“海待”,另一方面又不愿把国外攒下的一番见识和技术束之高阁的海归,创业欲望嗷嗷待哺。

上周六,一场名为“海纳英才·创业我梦”的2012深圳海归创业论坛在福田区举行,来自市侨办、市侨联以及市留学生创业园的相关专家在现场为创业海归们详细解读政府优惠政策,而来自迅雷、莱科、聚橙网、范特西等知名企业的负责人,则是将自己同样作为海归的创业秘诀和盘托出。今年上半年,深圳市再一次提高“留学人员来深创业前期费用补贴标准”,一向“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这座城市,似乎成了海归们大展拳脚的创业热土。

深圳海归逼近5万,1700多家留学人员企业已有130家产值超亿元

据市外国专家局相关负责人高腾爽介绍,目前在深居住的海外华人华侨共有55万人,其中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的数量已经达到4万7000多人,在全国仅仅排在北京、上海之后。同时,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深圳现有的留学人员企业已经超过1700家,其中有130家像迅雷、莱科这样的企业产值已超亿元。他表示,目前深圳市政府出台的鼓励创业政策,基本上覆盖了所有海归人群。

“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我们有专门的‘孔雀计划’,除了享受80至150万元的奖励补贴外,海归人员还可享受居留、出入境、落户、子女入学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而对于其他层次的海外人才,我们也有专项补贴用于资助其前期创业。”据了解,早在2000年,市财政就每年安排1000万元、科技三项经费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支持留学人员来深创业资金。其中,直接发放给留学人员来深创业的前期费用补贴就有30万、15万、10万三个等级。今年,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考虑到现实情况,又将资助标准分别提高到50万、25万、15万元,同时,也将团队申请列入了申报范围。高腾爽表示,目前深圳挂牌成立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已经有11家,截至今年,共有611名海归获得了6969万元的创业资助。

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的王成一,在2009年创业初期顺利拿到了10万元的三等资助,现在回想起这第一桶金,王成一仍觉得对于创业人员来讲,真的可谓“雪中送炭”,“现在看来10万元算不得什么,但作为想靠自己力量白手起家的80后,这笔钱确实帮了不小的忙,最起码公司注册和开始的房租就得到了解决,也足够维持公司运营一两个月。”

海归已在国内常态化,深圳模仿空间的消失逼迫海归发挥创新优势

当天在现场随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深圳具备创业冲动的海归基本属于第三代海归,在这些80后海归中几乎有超过半数的人有创业的想法。来自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的研究员宋丁认为,目前在国内,“海归”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早期留学生的优越性已经日渐消失,海归就业已经完全与国内毕业生就业潮流并轨,“现在这种时候,还抱着早期海归的优越感已经不合时宜,要舍得丢面子,海归们也许才能真正发挥出自我的优势。”

宋丁表示,深圳早期是作为一个典型的“模仿城市”、“山寨城市”发展的,但在今天,随着“华为”、“中兴”等一批本土企业挺进世界500强,深圳可以模仿的空间已经消耗殆尽。与国内毕业生相比,“海归胜就胜在具有国际视野,有创新意识。深圳现在的发展模式就是逼迫你去创新。”

来自深圳市迅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CEO邹胜龙,在现场用自己的亲身创业体会向海归们表达了创新的重要性,“以前我在硅谷做工程师的时候,用搜索引擎非常方便,但这些内容却很难拿到它,因为下载非常慢。我当时就想着能不能回来做一个提供最好的多媒体下载服务的公司。”而事实证明,邹胜龙当年的突发奇想确实在国内取得了成功。来自聚橙网的董事长耿军则认为,不仅仅是在高新技术产业上有创新空间,即便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海归们也可以利用自己对于海外相对熟悉的背景,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很多海归有着多年在海外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的经验,他们会相对熟悉国外的合作资源,便于引进优质项目。其实这些都是海归们无形的资源优势。”#p#分页标题#e#

海归“创业经”

三年内做成基本不可能,创业要有马拉松心态

刘志翔,莱科公司创始人、CEO

当年我们一帮清华的同学在圣地亚哥,很多人也说创业,当时不少人的想法就是:先做一个产品卖给英特尔,套现后回国买房,但事实证明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最终都失败了。根据我自身的创业经验,我觉得想创业的人应该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资源到底够不够?这首先就是资金,很多新产品的发布会、推向市场等其实都会比你预期的要晚那么一两年,那你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到那个时候?其次,过程中有没有造血功能,有没有足够的营销人员去赚钱。

创业其实是一件消耗非常大的事情,在开始之前必须做好心理预期。根据我的经验,三年内就做好做成功一个产品现在基本上不太可能。而且你还必须明确,创业和当老板压根不是一回事,真正投入创业大军,你得自己踏实地去做一些落地的东西,得到处跑,到处看,到处谈,总之,创业就像跑马拉松,想创业的年轻海归,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做好跑马拉松的心理准备。



APP-IOS

扫码下载留信网®APP(IOS)

小程序

留信网®小程序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