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时期,美国有三十多所高校向中国学生提供全额无条件奖学金,如今这个数字锐减为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四所大学。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为了寻找最高回报率,竞争参与者以牺牲道德、触犯法则的代价,换取更大利益。中国学生和帮助中国学生的中介机构,都处在这样一场“逐底竞争”中。
2012年秋季开学,美国一所“常春藤”大学大二学生唐哲惊讶地发现,和他一起入学的一位中国留学生神秘地消失了。
这位中国留学生来自中国西北,因为接近满分的SAT成绩、“漂亮得近乎完美”的履历被这所大学录取,他成为家乡的明星,受到当地报纸热烈追捧。
然而,在他入学之后,却呈现出与漂亮的履历截然相反的表现:一半以上学科成绩不及格,其中包括作为基础课的数学而他的履历上写着,他曾是国家级数学竞赛冠军的获得者。“基础数学是一个即使成绩平平的美国学生也能过的学科。”唐哲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学校随即对他展开了调查。在国家级数学竞赛的网站中,他们找不到他的名字。学校专程派人前往他所在的高中、当地教育局了解情况,但得到的回应均是“不提供成绩”、“不予置评”。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只好打开档案,对他进行了重新面试。
最终,这位留学生被“劝退”回中国。
疯涨的分数
中国考生的分数远远高于美国考生的平均分。这相当于一个美国人来参加中国高考,考到了清华和北大的分数线。
即便在美国最顶级的“常春藤”盟校,“中国留学生因造假被退学的情况每年都在发生”。一位美国名校招生办公室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令他“难以置信”的是,就在不久前,美国西海岸一所名校一年内“劝退”了7名中国留学生,其中一半“涉嫌申请材料造假”。
“50%的中国申请者伪造他们的高中成绩单,10%的中国申请者提交了自己根本没有获得过的奖项和荣誉。”2011年11月,《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难题》的报道,文中援引咨询公司Zinch China的报告称:“随着更多学生前往美国,申请造假的浪潮可能只会恶化。”该报告立即在美国大学招生办中引起轰动。
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正是美国主要大学每年年底“提前录取”的截止日期,美国最顶尖大学在中国“提前录取”的人数纷纷出现低潮。
然而,在严格保护个人隐私的美国,以及大学“纪律委员会”对于学生处分执行“保密原则”,这些“问题学生”不会像鼻子变长的匹诺曹一样于公众面前现形,他们总是悄悄消失。
“被退学”的故事成为一股涌动的暗流。
2011年,在美国高校70万国际留学生中,21.8%来自中国,中国留学生是人数最庞大的留学群体。排在中国后面的依次是印度、韩国和加拿大。过去三年间,上述三国在美留学生人数变化已经趋于停滞,中国留学生人数却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攀升。
程新是一所常春藤大学中国地区的面试官,也是从该校毕业的最早几届中国学生之一。2005年,程新去香港参加SAT考试时,香港考场的内地考生只有零星几个人。2012年,SAT官方网站“大学公告榜”公布的数据则显示,“96.8%都是大陆考生”。
“中国地区申请者本来就数量巨大,这让诚信问题显得更加雪上加霜。”现任加州伯克利大学招生办主任詹瑞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如今,美国各大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手中都握着一本“招办内参”,全称是《理解来自中国的留学申请为美国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服务的内部参考》,由美国联邦注册的非营利机构“教育与申请透明组织”对内发布。“招办内参”中详述了可能发生的“一揽子”造假问题。
成绩,作为一项考核学生的客观指标已经接近失效。
数据显示,中国申请者平均参加SAT各科考试总计6.3次。为了挤进美国名校门坎,许多考生选择重复考试“刷分”,这直接拉高了美国高校在中国录取学生的平均分。近年进入美国部分顶尖大学最终面试的中国学生,平均SAT成绩甚至突破了2300分(满分2400分)。
而2012年4月美国高校结束的申请季录取的全体学生中(包括美国学生),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学生均分在2140至2330分之间,斯坦福大学在2040至2330分之间。#p#分页标题#e#
“中国考生的分数远远高于美国考生的平均分。这相当于一个美国人来参加中国高考,考到了清华和北大的分数线。”程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激烈竞争之下,一些考生开始在申请材料上铤而走险。
“让真正的金子发光”
个人“造假”现形后的代价表面看上去并不算高,但却对中国申请者的整体声誉带来了严重的打击。
几乎每一家留学中介、代考机构的网站上,都能列出他们引以为傲的“成功”案例,并承诺,造假是“非常安全”的。
没有确切的数字说明“造假”成功率多高,但“教育和申请透明组织”发布的“招办内参”中承认,即使严阵以待,申请造假识破的难度依然很高,“在通常情况下,涉及造假的材料之间能做到互相呼应和关联,并且学生在面试中引用这些捏造、被过分修饰和夸大的材料,使得‘造假’成为一个难以发现漏洞的、系列的、整体的行为,而限于人力、物力、财力,部分大学没有办法做到逐一核查材料的真实性”。
在美国“隐私”政策保护之下,唐哲班里那位“悄悄消失”的中国留学生不会在中国留下“案底”,他依然可以重新参加中国高考,开始全新的大学生涯。
个人“造假”现形后的代价表面看上去并不算高,但却对中国申请者的整体声誉带来了打击,危害着每一个中国申请者进入美国大学的机会。
唐哲的美国同学告诉他,在美国,他们从小就受到这样的“诚信教育”抄袭和作弊被学校纪律委员会视为与强奸、吸毒一样恶劣的行为,都要面临停学、退学等严厉处罚。而一些学校在考试中甚至没有“监考老师”,更没有成绩排名,这也养成了他们中大多数人不抄袭的习惯,“考分有那么重要吗?”美国同学的反问让唐哲一时语塞。
在政治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现象叫“逐底竞争”,形容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为了寻找最高回报率,竞争参与者以牺牲道德、触犯法则的代价,换取更大利益。中国学生和帮助中国学生的中介机构,都处在这样一场逐底竞争中。香港大学的巴肯博士在研究中国的著作《模范社会》中分析:“中国的道德是一个社会化的道德,是在别人的注视下形成的,很大程度上来说,‘做什么样的事’比‘做什么样的人’更被重视。对很多人来说,做诚信的人远没有做‘成功’的事来得重要。”
为应对“造假”,2012年开始,美国教育考试院紧急推出SAT“新政”,要求考场反复核查考生证件和照片,将照片与大量大学和高中分享以加强身份核查,并开始把SAT成绩单寄回考生高中进行备案。
2009年起,布朗大学要求面试时学生携带个人身份证件,并要求面试官当场拍照核对照片。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对策是“群面”,在一个房间里内圈坐面试官,外圈坐申请者,轮番问答交谈,每个申请者都需要获得多个面试官的综合意见。
蒙特荷约科女子学院采取“压力考试”的招生考察方法,对于进入终审的学生,招办人员会突然飞到中国把这些学生放进一个房间统一进行英文写作考试,在学生没有太多时间准备的情况下考查真实写作水平。
“只有亲自当面考查学生的能力,才能对招到的中国学生放心。”该学院招生官麦克卡弗里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一片负面声音之下,一些中国申请者在行动。2011年,北京一群高中生自主成立了一支留学申请DIY小组,他们在网上发布了一封拒绝中介、拒绝造假的“留学公开信”,还制作了视频,告诉招生官们,他们多么痛恨作假,认为这毁坏了中国学生的信誉。
然而,面对繁多的草根“倡议”和“保证”,美国大学承认,去逐一相信这样的个案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没有相应的正规核查流程,个人承诺显得苍白无力。
美国教育者已经开始联合行动。“教育与申请透明组织”等教育机构已协同美国一批知名学府,启动“VeriApp申请认证系统”,至今已在美国高校中试运行一年。认证系统将美国高校与中国高中进行数据对接,将中国申请者的信誉记录在所有高校间共享。
申请者在这一系统中填报自己的个人情况,并通过数据库搜寻、电话访谈、文件模板比对等方式,核实这些重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最后形成一份反映调查过程和结论的“诚信报告”,提供给学生申请的美国高校。#p#分页标题#e#
除了提供学生诚信证明和学生信用档案查询之外,报告也包含了针对中国国情和申请者所在地区教育资源背景的介绍。所有的尝试和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让真正的金子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