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留学”、“留学直通车”“中外大学双学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可谓风光无限,加之入学门槛低、花费低于出国留学的原因,一度受到学子及家长的青睐。但如今,“野鸡大学”、“高校摇钱树”等关键词,却让中外合作办学陷入了声誉危机。
乱象:
海外高校成“学历工厂”
近些年来,中国的大学请进来走出去,与国外著名大学加强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借鉴世界高等教育经验,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方面卓有成效。但面对火热的教育合作市场,有的高校禁不住利益的诱惑,违背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宗旨,把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当成了“摇钱树”,出现了种种办学乱象,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近日,美国迪克森州立大学“文凭工厂”事件再次将中外合作办学引入大众的视野。据《湖北日报》报道,美国迪克森州立大学发布的一份内部审计报告指出,学校给数以百计未达到最低成绩线的海外留学生发放了毕业证书,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国留学生。
据查,2003年起,共有816名学生参与了该高校的国际课程,其中743名学生的档案文件存在问题;被授予联合学位的410名学生中,只有10位完成了所有必修课程;120在读学生中,仅39名学生修完了所有课程,并有资格获取学位;584名学生之前已获得过其他证书或学位。据统计,不合格的学生中约90%来自中国,其余来自俄罗斯。而所谓的“不具备入学资格”,有的没有银行资产证明,有的是提供了伪造的大学成绩单,一些学生没有英语能力证明,甚至不会说英语。
招生:
高职项目形势严峻
有专家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它直接促进了中外教育交流,补充了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通过有机嫁接与合成,提高了教育为我国现代化服务的能力。这种办学起初是和普通类招生分离的,因此对家庭经济条件能承受、对普通类招生无把握的考生来说,无疑增加了一个较好的选择——既能进入名牌大学读书,又有机会出国深造,可谓一举两得。
自2007年起,教育部规定中外合作办学与普通专业纳入同批次招生,中外合作办学招生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办学规范、声望良好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门槛提高,更受追捧,招生比以前更火爆,相比之下,那些盲目上马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则招生困难。
记者了解到,2003年,山东农业大学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际交流学院,率先在我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青岛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经济学院等十多所高校也相继举办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且一些高职院校也开设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是近两年,其招生形势却越来越严峻,甚至一些院校出现了零投档。
对此,我省已对此作出规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如上线生源不足,可适当降分录取。但部分高校仍难完成招生计划。2012年高考招生专科投档,山东省内的100余个参与征集志愿的院校中,虽然仅有29所完全“吃饱”,但投档情况要远远好于省外。遭遇“零投档”的省内院校共有6所,分别为枣庄学院、潍坊职业学院、德州科技职业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这些院校“零投档”专业均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学生:
能否走出国门心里没底
记者了解到,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外合作办学只能在国家统招范围内进行招生,国家统招的中外合作办学有明确的分数线,考生毕业后主要拿国内高校的文凭,而计划外的中外合作办学招生,是由国内招生单位联系国外大学,通过合作的模式,招收国内的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语言培训后,再输送到这些国外的大学就读,最终拿的是国外大学的文凭。在非统招的中外合作办学中,学院往往扮演了一种为国外大学招生的中介机构角色,存在明显的监管缺失。
记者在百度贴吧中看到,青岛某高校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发帖称,一般进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都要进行一到两年的语言学习,以配合外籍教授的教学工作,但一些语言老师为追求进度,施行填鸭式教学,学生们完全吃不消,加之布置大量的读写任务,每天下来总被弄得筋疲力尽。同时,这位学生还谈及,一些外籍老师所学专业与教授专业有偏差,且许多专业课教授缺乏对中国现状及中国法律的研究,讲课时脱离实际。#p#分页标题#e#
在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读大二的小吕告诉记者,他所学的专业为中韩合作办学项目,外语成了挡在他面前的拦路虎,想在两三年的时间内掌握一门外语,有相当难度,靠学校的老师辅导,想过关的难度太大了。对此,一些同学不得不到校外报班学习外语。“如通不过外语考试的话就出不去了,但这几年光忙活外语了,专业课也给耽误了。”小吕的话中充满了无奈。
就业:
“洋学历”遭单位质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学生之所以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就读,是为就业买份“双保险”。但随着近年来各种问题的凸显,中外办学陷入了信任危机,一些单位对毕业生手中的“洋文凭”也产生了严重的偏见。
“中外办学总是感觉不靠谱!”某外企进出口贸易人事部的王先生表示,他们公司招聘人员时从不迷信国外文凭,别说是合作办学,即便是正宗的留学生,他们也要看是哪个国家的文凭,只有美国的留学生他们会予以考虑。“近年来‘野鸡大学’太多了,国外文凭可信度太低了,我们最注重的还是个人能力。”王先生说道。
“同样的工作,如果我请一个普通的大学生都能做,我为什么要花高薪来请一个‘洋文凭’可信度不高的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这成了许多企业主的共同心声。
专家:
中外办学正逐渐规范
教育部官网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本科层次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45个,而2011年教育部不予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申请有116个,其原因大多集中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外国教育机构专业优势不明显”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并不需教育部审批。所以,目前尚无相关数据统计。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遭遇信任危机,与一些院校经营思想有很大关系。就是这些不自律的院校,坏了中外合作办学这锅汤。”,青岛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王敏丽表示,目前,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中外办学项目皆已经过教育部审批。我们在理解中外合作办学时,应将其与一些外资分校、培训机构、国外分校区分开来。只有经教育部批准的正规院校机构,其颁发的证书及文凭在教育部官网上可供查询,并被国内认可。而一些国外培训机构,因其本身可能就不正规,其颁发的文凭及证书的含金量可想而知。所以,家长及学生在选择院校时须谨慎,以防到头来劳民伤财,耽误自身前途。
对于当前的院校打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幌子大肆“圈钱”的情况,王敏丽院长表示,这种事情今后会越来越少,中外合作办学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现在生源越来越少,学生越来越趋于理性。”王院长告诉记者,加之目前国家管理严格,一些留学机构的市场越来越小,有的顶不住压力已经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