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对留学形势认识不深,也没接触过留学行业,所以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特意收集了一些和留学行业相关的资料。我有一位海归朋友,他在澳洲念完本科后还在那边呆了几年,在我的朋友圈里,他的思绪模式和行为方式都带有浓烈的异国他乡味。我问他当初选的什么留学机构,他说是澳际。
澳际?我立刻百度了一下,进入其网站,感觉信息相当的全面,据说它拥有近20年留学专业办理经验,已成功办理近10万余成功留学案例,在全国30多个城市设有分公司和办事处。
“选择出国留学中介一定要看清资质认定……”
我立刻登录教育部主办的“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查看,在其公布的经资格认定的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的名单中,找到了它的名字,顿时信任感倍增。
这个名单囊括全国,目前共有448家(包括已经撤销资格书的几个)留学中介机构被教育部认证,然而在市场上活动的中介机构不知道是这个数字的多少倍,这些未经资格认定的“黑中介”在全国遍地开花,有很多离不开“欺骗、造假、暴利”这几个昧着良心的关键词,严重搅乱了留学中介这一行业。
我联想到小张留学无望的遭遇和小孙“良心压迫”似的自述,不由自主地加快了打字速度。
“出不了国,全拜中介所赐……”小张无奈神伤的表情中流露着一股愤怒。很难想象,两个月前的他还兴致勃勃地向我描述着自己出国梦,然而他幻想的异国他乡,最终竟断送在不靠谱的留学中介上。
两个月前,想留学的小张联系到一家留学中介机构,对方了解他的基本情况后,承诺他100%能申请到想去的学校。轻信他人言,吃亏在眼前。付完款,把相关的资料准备好送上去后,小张立刻察觉到不对,打电话不是没人接就是说正在等候消息,杳无音讯的一个半月后,小张去那家留学中介机构,被告知他被拒录了。感觉被欺骗的他,立刻要求退款,结果也一直碰壁。
像小张这样遭遇的不在少数。网上,有好多关于留学“黑中介”的新闻报道,轻者被骗钱,耽误学业;重者被骗得倾家荡产,当初为孩子设计的美好前程竟然成为无法回头的噩梦。
文章还未写成,小张再次约我见面,让我感觉意外的是,他身边坐着当初那家留学机构跟进他case的人。她叫小孙,是某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因不想再昧着良心做事,就离开了“黑中介”。
“公司占地不大,除老板外,还有十几个人。我被安排做英语翻译兼留学顾问。第一个签的是一个想去澳洲的女孩,她雅思考了6分,她申请的学校要求雅思至少6.5分。要求达不到是可以和申请学校协商,在符合其他条件下进行预录取,但公司既没有和校方协商的渠道,又不愿意放弃既得的利益,明知成功机率低,我还是昧着良心让她签了,结果害她申请被拒,重新考雅思已经来不及了,她不得不花半年时间读预科,而预科班半年的学费高达5万元…… ”小孙说到这里,愧疚地低下了头,喝了口水后,平静地说:“小张是我接待的第二个客户……”
面对小孙真挚的道歉,小张释怀了许多。小孙随即说:“选择出国留学中介一定要看清资质认定,这个可以上教育部的那个网站查。可以选择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机构……”
“像澳际留学这样的?”
小孙点点头,给我讲了一些留学“黑中介”的骗人伎俩:它会先套出你对留学认知的真实程度,然后夸大你留学的难度和自己的能力,什么都敢承诺,再报上一个价钱,要一个相对很少的登记费或定金,放长线钓大鱼,然后再中途加码,如有所变故就百般抵赖、推卸责任,到时退款难讨,既无辜花钱又冤枉耗时,受伤的总是你。
结束约会后,我开始关注澳际留学。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跟踪采访澳际学子的几个成功案例后,我联系到澳际留学机构的咨询顾问李老师,谈到留学中介是否正规的问题,他强调说,教育部颁发的“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资格认定书”及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是正规机构必备的,但判定一个中介机构是否优秀合格,不能从其规模或者背景来看,最重要的依据是看其服务的质量,好服务才能赢来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