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9月,不仅是新生开学季,也是一些年轻学者走上大学讲台的“开工季”。
眼下,国际化成为诸多大学的办学方向,新进教师的海归比例也逐年攀升。在一些沪上名校,“海外名牌大学博士学位”几乎已经成为获得教职的“敲门砖”。
你可能不知道,与新生只需用一天时间就能完成注册报到不同,这些持“洋学位”上岗的新教员,花在注册上的时间用漫长来形容一点不夸张:最少三个月,多则一年半载。这些时间,主要被用来“走程序”,认证其学历学位的真实性。
有人说,这也算“中国特色”。放眼海外大学师资招募,要求教员自证“学位来历清白”,似乎从不在制度设计之内。
近来,随着新一批教员上岗,学界也有议论:如此“严防死守”看似稳妥,其实只能辨其“底色”,而非“成色”——“假海归”固然通不过国家级认证,但“真海归”是否有真能耐,现有的招募制度和评审体系中,有一环还没引起足够重视,那就是推荐信……
严防死守的“学位认证”
Tim回忆,虽然目前任教心仪的大学,但入职时签合同的经历让他十分不快。他的海归同事里,有人在当“临时教师”一整年后,才拿到了教师资格证;还有的同事被告知,其学位证书钢印不清楚,希望学院核查……
6月初从美国归来,7月中旬签聘任协议,8月不到就开始备课。孙晓东的最近三个月,忙得像打仗。因为9月中旬,他就要正式走上沪上一所名牌大学的讲台。
由于他所就职的学院师资吃紧,给本科生上一门双语课、给国际学生开一门专业课的“重任”,都落到了他头上。孙晓东感觉“压力山大”。
但眼下,最心急火燎的事情还不是备课,而是网上注册。回国之前,孙晓东已从一些海归集聚的网上论坛获知,认证学位,兹事体大。如有拖延,包括职称评定等在内的一系列聘任协议中的“权利”和“福利”,就无法落地。
“走程序”认证,一环扣一环。按照相关规定,在登陆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网站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系统之前,孙晓东必须先获取另一份重要的文件材料,即《留学回国人员证明》。这同样需要先在网上注册申请,然后再把包括签证、留学期间各阶段的学习证明、学位证书等材料的复印件,都寄去中国驻美国当地的使馆注册。
“两个证明办好,至少三个月,甚至更久。”除了耗时间耗精力,还有一笔可观的认证费用支出。按照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标价,每公证一个学历学位,收费360元人民币。孙晓东硕士赴美,两个学位的认证费用就是720元。而另一份旨在证明自己是“海归”的证明,费用以美金结算。
“这钱这时间,花得都有点冤啊。”和很多前期归国任教的海归一样,孙晓东心里嘀咕着。
孙晓东也曾在美国的大学觅过职,对那里的师资招募流程做过详细研究。比起我国大学设置学历认证门槛、相信“物证”,美国高校在师资招募时其实更倾向于“人证”。“我的学位学历到底是真是假,打一个电话到我所读的学校去问问就是了。”
早在2009年就回国的Tim,如今在沪上另一所名校任教。谈到资格认证,Tim更哭笑不得。
2010年3月,Tim第一次在上海的大学里给学生们上课。他清楚地记得,上课的开场白里有这么一句:“我现在还是一名临时教师,大家就把我看成是美国大街上来的一个人吧……”
因为当时的Tim缺一纸重要证书——教师资格证。按照我国大学的人事管理规定,教师都必须持证上岗。
可事实上,作为引进人才,Tim在回国之前,就已经是美国一所大学的终身制副教授,任教时间超过7年。无论是上课还是科研,都算被美方检验“过关”。
“现在海归太多,泥沙俱下,学位审查也有必要性。但很多所谓的程序让人感觉留于形式,一些真正重要的东西,在我们这里得不到足够重视。”
比起繁琐的认证流程和必要的上岗证书,孙晓东和Tim不约而同地认为,鉴别海外引进人才的“成色”,评定一位海归是空有文凭,还是“学富五车”,获得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比学位认证更重要的,应该是看推荐信。
可惜,直到目前,我国的大学在招募海归人员时,对于附加在他们材料中的推荐信,还没好好研读。#p#分页标题#e#
严肃而神秘的“推荐信”
别以为洋教授只会称赞人,在为自己的学生撰写推荐信时,他们常能表现出一个大学教授的学术客观和冷静。有时,他们甚至会说“坏话”,给学生找工作“帮倒忙”……
有件小事,孙晓东记忆犹新。为了回国时能找份好工作,他请了自己在耶鲁大学访学期间认识的一位导师为他写推荐信。因为他们合作了一个项目,前后时间有2年之久。孙晓东认为,这位导师是写推荐信的合适人选,且她在学界是一位权威,有足够的知名度。
离开耶鲁前,他和导师告别。“我走进导师办公室,碰巧看到她在为我写推荐信。看到我,她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把电脑关上……”
孙晓东说,他理解这一举动。
在美国,教授为学生写推荐信不仅是例行公事、职责所在,也同时是展现自己学术诚信的行为。“学生对老师再尊敬、再有礼貌,甚至做再多的项目,老师也不会在评价上放水。比起中国盛行熟人社会,讲究面子和人情,美国更像是一个陌生人社会,那些教授不会觉得欠你什么。”
在耶鲁时,孙晓东也听说一些国内留学生为了方便今后找工作,常请“大牛”写推荐。但是留美久了,他也知道其中的“利害”。
“有些教授确实很有名,但如果他和你不熟,推荐信里用的措辞就会很含糊,甚至直接说你的一些学术情况他不了解。这样的推荐信看似是大牛写的,其实对你找工作一点好处都没有。”
在美国学术的共同体里,自律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一位教授如果在为学生写推荐信时尽说好话,事后被证明夸大,那么受损的将是他的学术诚信。而混迹学术圈,诚信存疑,将是一种灭顶灾难。这也是推荐信在美国被认为是比“敲图章的认证”更可靠的深层次原因。
孙晓东后来得知,耶鲁的导师为他写的推荐信长达4页A4纸,算是“超长”的。至于这份推荐信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孙晓东至今都无法知晓。因为导师直接把推荐信发给了他在美国应聘的学校。后来,孙晓东到上海应聘,这封邮件又被直接寄到沪上高校院系主要负责人的手中。
推荐信,英文书写为Reference。孙晓东说,和中文字面表达的“推荐”含义不同,在美国学术共同体中,Reference也暗含着回访之意,即雇佣方在看到应聘者材料时,完全可以根据Reference的撰写者提供的联系方式打电话回访,打听更多关于应聘者具体的学术表现情况。
而在国内大学,这件简单的事情之所以没能做成,原因之一是人事部门没有固定的岗位。也有学校反映,目前的海归来自世界各地,除了英语国家,要和日韩德法等国的大学确认应聘者的材料真实性,客观上有一定工作难度。
不管用的“大牛”推荐
在美任教时,Tim曾亲眼见识过美式招聘的“不近人情”:有一次,一位持有剑桥博士学位的学者来应聘。此前,很多教员都听说此人来头不小,获得了校长推荐,也被院长认为是“急需的人才”。但在全员投票环节,这位学者却最终未能胜出。
在美国本土,形形色色的大学逾三千所,应聘美国大学教职的人员来自世界各地。面对如此“鱼龙混杂”的局面,美方自有一套成熟的师资遴选规则。在美任教多年,Tim深知,这套制度看上去松散,从不要求任何应聘者自证学术清白,但实际上,“过来人”都知道,大学招人简直“苛刻得要死”。
Tim在应聘美国大学前,光面试就经历了三轮。他记得,第一轮主要是回答学院学术委员会专家的提问,针对自己的博士论文和发文情况做出答辩;第二轮,他的面试官是“学生”,他被要求给学生们讲一堂课;而到了第三轮,学院突然通知他参加一个学术会议,那次会上,他被要求面向全体教职员工做一次报告。针对他的表现,当场做全员投票,得票超过三分之二才能被聘用。
“我常想,如果国内也实行推荐信制度,效果会怎么样?”但Tim没敢往下思考。“国内的大学,有一种人叫学术大牛,还有一种人叫行政大牛。事实上,他们都在行使着推荐权。”在他看来,尽管国内大学在人才引进上的把关越来越严,但“因人设岗”的情况仍然存在。
“屯海归”引发的恶战
无论是重点学科评审、申请大项目重点基金还是大学综合排名,“海外人才”正在成为一个和教授发文差不多的压力指标。#p#分页标题#e#
从青年教师招募到高端人才引进,“海归”牵动着越来越多高校的神经。学界已有预言,未来的学术圈极有可能是“海归的天下”。与此同时,海归人才的引进,也正成为目前高校人事工作中最敏感的一环。
从针对高层次高水平海归人才的“百人计划”、“长江学者”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计划以及后来实施的“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以及各省市地方针对海外人才引进而出台的各种配套政策,包括设立讲席教授、成立“人才特区”等等……记者在采访沪上多所高校后获知,高校“储备海归”的热潮,正转化为另一种人力资源灾难。
上个月,入围第二批“青年千人计划”的原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陆骏涉嫌简历造假,他将英语拼写同为“JUNLU”的耶鲁学者在国外知名杂志上的学术论文谎称为自己所发。目前,陆骏的“青年千人”资格被取消,北京化工大学也与他解除了劳动合同。
结合这一丑闻,学术圈针对海归人才的遴选和引进,又掀起了一轮激烈讨论。
除继续完善评审机制外,有人说,大学或许应该踩急刹车了——必须对“海归热”保持一种冷静和自省。
“扪心自问,我们这么多大学、院系在进人时,是否存在为引进而引进,为了做表格、表政绩而引进的情况?!”一位任职名校、执掌理工院系的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他在招募海归时亲历的“怪象”。
有一次,一个前来应聘的年轻海归被邀请做一次试讲。按照这个学院的传统,所有教员的入职门槛就是“会讲课”。如果他能被引进,在这学校,也只能从讲师干起。
但是,这个水平尚未可知的年轻人才试讲完,身价几天间就暴涨了。“别的大学听说有这号人,提出要给副教授待遇;另一所外省市大学听闻两所大学在抢同一个人,干脆一下子提出要给正教授待遇……”
“现在招海归,有时根本不是招千里马,而是在招一匹漂亮的马当摆设。”
也有圈内人士反映,目前一些大学为吸引海归开出的“高价码”,让一些学术投机者有机可趁。以最近两起学术造假案为例。前厦门大学教授傅瑾不久前被揭其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造假。而正是这个“洋学位”,让傅瑾跻身“闽江学者”特聘教授。根据“闽江学者计划”规定,高校须为特聘教授提供配套的科研经费,“自然科学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不低于200万元,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而陆骏入选的“青年千人计划”,奖励待遇也很可观。“中央财政给予‘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每人50万元的生活补助、3年100万至300万元的科研经费补助”。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去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近34万人,留学人数增加5.5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19.32%;然而,回国的留学人数也增加了5.13万人,增长38.08%。可以预见,随着出国人员连年增加,海归人才大量“回流”也是大势所趋。
对如今的高校来说,引进海归无疑是扩充师资、实现办学国际化的一条捷径。如何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大浪淘沙”,国内高校在对引进人才的评审制度设计和操作层面上,仍有提升和规范的空间。
当“海归”具有统计学的意义,一些学术投机分子就有了存在的合理性。
针对最近几起学术造假事件,不少学者呼吁,除了建立更加严格的评审机制,我国也应效仿欧美国家,对造假者施加更大的惩罚力度。
事实上,即便是哈佛这样的名校,也被造假者成功入侵过。值得一提的是,那位神通的造假者并不是教师,而是一名年仅23岁的学生。
这个名叫亚当·惠勒(AdamB.Wheeler)的学生,本来就读于缅因州一所公立高中,2005至2007年在缅因州的鲍登学院(Bowdoin College)上大学,后来因“学术不诚实”遭校方开除。
惠勒在2007年转学到哈佛,申请材料上,他自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上学,还造假了SAT(学术水平测验考试)满分,以及全A的成绩单和推荐材料。
就这样,他成功潜入哈佛。此后,惠勒贼心不死,申请美国著名国家级奖学金——罗斯奖学金,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曾是该奖的获得者。2009年,哈佛一位负责审核罗斯奖学金申请者资料的教师发现,四年级学生惠勒的申请材料过于完美,于是起了疑心。#p#分页标题#e#
惠勒的成绩单异常出色,成绩全是A,还出过2本书,跟教授合著出书4本,举办过几场讲座。于是这名教授查阅惠勒的作品时发现,它和另一名哈佛教授的作品很相近,后来又发现,惠勒的材料全是抄袭来的。
值得关注的是哈佛大学对这一起案件的处置。
哈佛调查后将材料移交给警察,公诉机关随后介入。2010年底,惠勒承认公诉方多达20条的罪行指控,包括盗窃、身份欺诈、伪造推荐信,以及学位欺诈等。
惠勒被判入狱2.5年,但只执行1个月,剩余刑期缓刑10年。在缓刑期间,他不得以其在哈佛非法经历谋利,还需退还哈佛在他身上的“投资”,包括他获得的所有资助与奖励,共计近4.6万美元。
一年之后,惠勒由于在求职信中声称是哈佛毕业生再次入狱,这次他需要坐满起码一年的牢。
惠勒丑闻爆光后,哈佛也一度狼狈不堪,毕竟,这类造假手段并不高明,一捅就破。但哈佛随后针对造假者的打击可圈可点,为挽回声誉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期引进人才学术造假案一览
◆今年7月下旬,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傅瑾被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文凭涉嫌造假,在该校收录博士学位论文的图书馆里无法查到傅瑾的论文,学校也没有傅瑾获得过哥伦比亚大学学位或曾经在该校入学的记录。
随后,厦门大学公布调查结果,傅瑾在2004年应聘厦大讲座教授时,提供了假的博士文凭。厦门大学作出和傅瑾解除工作合同、做辞退处理的决定。
◆今年7月底,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陆骏涉嫌学历造假。此前的3月,陆骏已入选国家第二批“青年千人计划”。
公开的多篇陆骏论文显示,这些论文与耶鲁大学同名博士JunLu发表的论文丝毫不差,但耶鲁的JunLu博士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而陆骏博士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7月28日,北京化工大学发布声明,该校决定给予陆骏开除处分,解除聘用合同。
◆去年10月,中国地质大学洋教授蒂姆·柯斯基被指学术身份造假。
多名学者指出,以”教授“身份在中国获得”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高级别学术头衔的柯斯基,其专业技术职称只是“副教授”,根本不是他自己声称的“教授”,更不是“终身首席教授”。根据教育部公示的2009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人选名单,柯斯基当时的任职单位为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其专业技术职务一栏也填写为“Professor”。但在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网站上,柯斯基简介中写的是“副教授”。
◆去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通过“千人计划”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王志国,其海外实验室被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关闭。
去年6月,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王志国课题组与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课题组合作的两篇论文,被《生物化学期刊》撤销。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迅速展开调查,其后宣布因“偏离学术道德标准”,将撤销王志国的科研权利和经费、关闭其实验室。加拿大多个研究资助机构或专业协会,也中止了对王志国的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