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机构:

分享至

35年前,“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如今,“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的黄大年,再次震撼了我们的心灵。两位工作地点都在吉林的科学家,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已化为白山松水间的座座群峰,绵延不息。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我就是一块铺路石,我要做更多的铺路工作,为祖国的科技现代化,为更多的年轻科技人员攀登高峰创造条件。”这是蒋筑英生前常说的一句话。

“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黄大年入党志愿书中的这句话,与蒋筑英有着跨越时空的默契。

一块铺路石,一朵浪花,30多年来,他们的报国热情,在不少新一代科技工作者身上得到了延续。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春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姜会林曾在35年前担任蒋筑英事迹报告团的主要成员,蒋筑英忘我工作的勤奋态度和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让姜会林看在眼里,深受感动。这些年来,姜会林带领团队在应用光学领域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曾主持国家“863”“995”等重点高新项目20多项,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

“30多年来,我宣传蒋筑英事迹上百场。他的突出贡献和崇高精神不仅对我,而且对所有科技工作者都是有益的启迪。不忘初心,勇于担当,蒋筑英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姜会林说。

从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一号的交会对接中,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空间目标成像项目组研制的关键组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春光机所空间目标成像项目组带头人、研究员刘伟奇坦言,很多工作没有国外资料可查,要根据实际一步步摸索,“越是这样,越要勇于挑战前沿科技难题,这是科技工作者应有的担当。”

在英国工作生活了近17年的王作斌,面对祖国的召唤,2009年放弃了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到长春理工大学。归国后,他主持创办了纳米测量与制造技术中心实验室,面对人手短缺等困难,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从无到有,把中心建成了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纳米操纵与制造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技术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王作斌说,一名科学家,除了具备卓越的专业成就,更应具备崇高的爱国情怀。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彩色电视复原技术十分落后,图像颜色失真。面对这一难题,蒋筑英与导师王大珩一起攻关,提出了彩色复原质量问题的新方案,使人们得以看到图像清晰、色彩逼真的彩色电视。这样的技术创新,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可谓创举。

蒋筑英让我们看到了清晰的图像,黄大年率领的科研团队则让我们有了“巡天探地潜海”的慧眼。7年多,2000多个日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黄大年率领团队不断攻关,让我国进入“深地时代”。

一辈辈在吉林这块热土上勇攀高峰的科技人,一代代人的接力传承,是为了让祖国看得更远、更准、更清。

对太阳辐射进行精确测量,考验着一个国家光学研究的水平。挂帅对此进行研究的是长春光机所空间一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方伟。她带领团队先后研制出多个系列“太阳辐射监测仪”,使我国空间太阳辐射测量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年在科研过程中,虽然不断遇到各种挑战,也经常和大家一起加班加点,但所有付出与取得成果时的兴奋、激动相比,都觉得不算什么了。”在方伟的带动下,空间一部的科研团队逐渐成长起来。

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科技项目,到农业科技创新和极地科考等前沿领域,吉林科学家的身影成为一抹亮色。每当祖国的科技事业产生了新的需求,他们总能不折不扣地向祖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吉林省科技厅统计,从2000年到2016年,吉林的科学家和科研团队共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国家科学技术奖131项。截至2016年,吉林共有66人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长春,一座典型的东北城市。这里没有北上广深的繁华喧嚣,也没有海外的优越条件。然而就是在这里,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与这座安静淡泊的城市血脉相通。从蒋筑英到黄大年,不同的时代,一样的忘我奉献。

蒋筑英曾经奋斗过的长春光机所第四研究室,已经成为国家光学机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机构的名称和规模虽然变了,但研究人员身上的那股劲儿却没变。

中心副主任、光学检验组组长韩冰曾被电影《蒋筑英》深深感动。成为这个团队的一员后,韩冰感受到了蒋筑英精神在这个团队中的传承。为了提高检测质量和效率,韩冰和同事们刻苦创新攻关,几乎从来没有休息日。他们研制出的检测设备,不逊于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没有经历过蒋筑英奋斗的年代,但他的精神却时时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韩冰说。

“我相信他从未想过身后这些荣誉,就像他从未也没有时间去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地想把他所热爱的伟大事业做成、做好,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黄老师能在回国后短短的时间里,就带领团队创造出多项‘中国第一’”。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长春博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立华说,黄大年为每一位海归科研人员树立了榜样。

放弃国外知名企业的职位和待遇,张立华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7年前回到家乡吉林。这几年,他带领团队致力于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等高精尖领域的研究,部分研究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要寻求更多产学研结合的项目,推动技术水平的提升,把企业和产业做强做好,让新的科技成果服务东北振兴。”张立华说。

电影《蒋筑英》的最后一幕,蒋筑英昔日的学生和同事们点燃红烛,星星点点的烛光照亮了蒋筑英科学事业的未竟之路。蒋筑英,黄大年,以及千千万万黑土地上的科技工作者,他们的科学征程从这里出发,他们将从这里走得更远。


APP-IOS

扫码下载留信网®APP(IOS)

小程序

留信网®小程序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