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开始接触社会科学,亦或准备走社科申请方向时,一定会问:
学习社会科学应该如何入门?
在高中阶段如何尝试社科研究?
走社科方向的大学申请策略怎么定?
理工科学生、未来程序猿为何也要有社科思维?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Arete定期邀请大学生、研究者或是已经工作的伙伴,来分享他们和社会科学的故事。
这期「Arete·人物」,分别是即将就读Haverford College(哈弗福德学院)的大一新生,和在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大二就读的学长。
M 同学,2017届高中毕业生,
即将于今年9月就读Haverford College(哈弗福德学院)社会学专业方向
去关注自己生活之外的事情
相对来说,什么样的特质对社科研究最重要?
M: 我首先想到的是国际化视野。社科学生所具有的视野应该要超出自己的生活,比如你可能是做LGBT研究的,但你很可能是个直男,平时也没怎么接触同性恋者或性少数群体。又比如我自己做过穆斯林相关的研究,但其实我身边的穆斯林不多,我和他们也没什么交集,但是社科学生要会去关注这些自己生活之外的事情,这就是视野。
其次,我觉得社科研究需要对探寻社会规律有种热情,其实大学招生官们主要希望看到的就是这个,对那些并不在自己身边,但在世界上某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有一种探求的欲望。
就大学申请而言,往社科方向申请的学生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
M: 比较功利地来说,最好能够写过社科方面的论文。因为做社科研究不能空有热情吧,不然就成了网络上的键盘侠了。作为申请者,在申请中需要向招生官证明你有这方面的学术实力,比如量化分析啊这种比较学术的东西,同时也要证明你有学者视角,这些都可以通过论文的写作去体现。
所以我当时写了一篇很长的论文,寄给我申请的学校,一方面这代表了我关心的方向,另一方面也佐证了我的学术实力。当然啦,很多比我更优秀的人不会止步于此,他们可能还会做一些社团活动、行动项目等等。
来简单介绍一下你的论文吧。
M: 我写了两篇论文,一篇就是我之前提到的穆斯林研究,另外一篇是关于对外服务热线,也得到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这份研究主要谈论的是,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现在又处于互联网时代,但是为老外的热线服务上仍有缺陷,我们尝试拨打了德语、法语和英语的热线,发现热线沟通人员的语言能力很低。于是就写了这篇论文,并尝试提出了解决方案。
“田野调查会让人有一种参与感”
如果你能重来一次的申请季,你想做出哪些改变?
M: 如果可以重来,我会去多做一些社团,多做实地调研,或者叫田野调查。其实我在做穆斯林研究之前,自己去过新疆三四次,虽然没有专门做过穆斯林的实地调研,但是也让我有一些实地见闻、感性认识,我觉得这样的实地调研是能让我受益匪浅的。
能再详述一下你对实地调研(田野调查)的感受吗?
M: Field Study是社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吧,一方面是身体力行,表示你并不是只会读书、查资料,另一方面体现了对社科研究方法的基本认识,而且特别好玩,比如我见过有人做人权律师调查,让我印象很深。田野调查会让人有一种参与感,有一些更为真实的经历体验吧。
你有接触过社科研究的项目吗?
M: 我接触的是由一个留学机构主办的项目,主要是一些学术track,项目请到了一个国际关系的博士来讲课,主要教授基本的研究方法,上课时会讲一些case study、学术讨论、基本社科文体、学术知识,我觉得还是很有用的,对我之后写论文有很大的帮助,并且最后我写论文时,那位导师也给了我指导。
科学精神与感性认知
最近两个月,你有什么特别关心的话题吗?
M: 我最近比较关心技术伦理,都说2016年是VR元年嘛,这几年技术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化。技术问题,我觉得很大程度上会带来伦理问题,比如VR就包含了伦理问题,以科技介入视觉。当然技术伦理的问题不仅存在于今天,历史上像录音技术对音乐形态的改变,也是我所关心的。
我相信在技术年代,没有人能够过不依靠技术的田园生活,比如像VR、全息,技术会强迫我们做出改变。以往可能认为社科研究者对技术不敏感,不太关心外部的进步,但我觉得作为现代的社科研究者,技术和政治一样都会改变人的面貌。
你对社科方向的高中生有什么学习方面的建议吗?
M: 先泛读,获取一种宏大视角,我认为可以先不钻研specific的领域,先要获得一种全人类的视角,看问题的方法。然后在进行部分社科学科的学术基础的学习,读一些学科入门书籍。比如《经济学原理》,人类学可以读一读《菊与刀》,历史我不太关注,看过的趣味性较强而又不失智性的是《万历十五年》。国际关系我推荐《国际关系精要》,介绍了几个基本流派,然后再泛读一些别的,比如《福柯文选》。社会学里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田野调查的基本入门书籍。最后,最关键的是读一些哲学书籍,任何社科都与哲学捆得很紧,有一本很难读而很有趣的书是德勒兹的《千高原》、是他《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这个两套本丛书的其中一本。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也很有意思,写作体例用今天的话就是微博体,但其实思维又不是零碎的,凝聚力很强。
我觉得社科方向的学生还是什么都要看一些,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还是从泛读、泛看里得到的。当然作为做学术研究的学生,科学精神一定要有,但是有别于其他科目的是,社科学生要结合科学精神和感性认知,虽然社科强调量化,但是不能像物理、数学追求唯一解那样去尝试解决社会科学的问题。
Z学长,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
大二学生,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主修计算机科学
虽然就读的是计算机科学专业,专攻数据科学,特别是数据科学如何强化政策研究,以及政策如何去适应数据科学大规模应用的未来世界。但Z学长在高中阶段就对社会科学十分感兴趣,在申请大学时也有很多学校申的也是社科方向,这也正是为什么他选择了通过数据科学来研究政策的制定。
"我只是喜欢蒙头搞事情而已"
作为曾申请过社科专业的过来人,你觉得招生官最看重申请者的什么?对于想往社科方向的申请者,应该做哪些准备?
Z: 我其实不是一个正面的例子,我申请社科方向的学校都没有录取我。我觉得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两方面都挺重要的。理论水平在于看了什么书,思考过什么课题,然后标化考试这块可能有相关的SAT2 和AP科目。实践水平就在于你做过哪些事,这些事有怎样的实际影响,以及一些解决问题的能力吧,比如Leadership(领导力)。其实对于大多数学科,AO(大学招生官)都会从这两方面考量,不管你是想学习社科还是其他领域,这些东西都是互通的。
对于在社科方面有兴趣的学生,你有什么力荐或值得分享的专业方向吗?
Z: 请大家关注数据科学(Data Science)!
强烈推荐书籍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 How Big Data Increases Inequality and Threatens Democracy
讲讲你印象最深的一门课,某位老师或者同学吧。
Z: 说真的,我没上过什么课,理论水平其实挺差的,只是喜欢蒙头搞事情而已。我在高中时当了9年劳动委员,在学校的学生会劳动部干了三年。这些经历让我对管理以及公共政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劳动部就是整天要查其他班级劳动情况然后扣分的部门,但其中规则的制定以及执行有很多非常subtle(细微)的地方需要去处理。于是这三年里我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事情。这方面(规则的制定),对我指导以及帮助最大的应该是我高中时期教导处的一位老师。
其实从专业知识角度上这位老师并没有教会我太多,倒是人生观上给了我点启发。高三申请时我的一封推荐信就是她写的。我和她说Common Application的推荐信按照规则来说我不应该去看,您怎么写都随意。但最后她写完之后还是把推荐信发给我了。她在邮件里说,“我知道以你的性格可能不会去看我写的推荐信,但我想这封推荐信不仅对你申请有用,也是对你的一种肯定以及鼓励;之后你肯定会有迷茫的时候,希望你不要忘记自己的正直与善良。”
唉,不知不觉讲了段鸡汤。
从小区业主委员会到数据科学
能分享一些有趣的社科经历,或是你最近关注的议题吗?
Z: 我在高中的时候关注过小区业主委员会的体制,也算是和规则的制定有关系吧。在我们小区里,业主委员会吵的不可开交,物业的合同拖了近两年都没有签。我当时就自己研读了一下物权法,和两派的人都去谈了谈;然而自己当时比较弱,所以没搞出来什么,既没解决问题也没做成课题。我认为当时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全民投票(referendum),而且这个解决方案是被物权法所认可的。然而全民投票(referendum)需要挨家挨户核实投票者身份、收集选票,是一个十分繁杂的过程,代价太高,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电子政务似乎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另外,尽管业主委员会属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政府也应该对这一制度的执行给予足够的建议以及支持,在适当的时候主导一些工作,毕竟基层群众在某种程度上比较缺乏公共管理的专业技能。
我了解的关于数据科学(Data Science)的议题还是挺多的,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我前面推荐的那本书。一个我最近关注的议题是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在基础教育中的缺失,导致了大众思维中对这一学科的神化(deification)以及缺少理解。目前,越来越多的政策都以数据驱动,大众对于数据科学缺少理解(Data Literacy),将会导致政策制定者和大众之间存在认知上的鸿沟,无法进行对话。
关于社会科学方向的职业发展,亦或“曲线救国”,你有什么样的过来人Tips?
Z: 我就是一个曲线救国的例子。相比理科方面的实力,我社科方面还真没啥天赋。不过我可以从数据科学的角度去着手研究社科,随着大数据的发展,计算社会科学(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可能是大势所趋。比如,现在在哥大教社会科学模型(Model on Social Science)的教授是物理PhD毕业的。所以说,只要你想搞事情(指的是做社科项目),你将来想学什么专业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关系,不管是理工科还是社科,其实都是互相联系的。还有就是,申请的时候写了什么专业、在大学里declare什么专业、上什么课之间也没什么太大关系。所以大学申请的时候大概还是按照自己最擅长的专业走比较好。
最后,如果你自认为是一枚情怀党的话,最好还是保持和同龄人相同的衡量实力的方式(比如找不找得到实习、GPA、人际关系等等)。当然我并不是说人可以被几个简单量化的指标衡量。我想表达的是,千万别把情怀当成自己不足的借口来安慰自己;衡量标准依旧应该是做了什么样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牺牲了多少,否则太对不起情怀二字了。共勉。
APP-IOS
扫码下载留信网®APP(IOS)
小程序
留信网®小程序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