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机构:

分享至

 
泰国东方大学的汉语课堂。(暨佩娟 摄)

       在海外的汉语教学方面,泰国拥有多个世界第一:第一个将汉语教学列入国民教育体系;第一个邀请中国汉语教学志愿者;第一个将中泰合作出版的基础汉语教材纳入国家教材体系和教学大纲;第一个建立孔子课堂。本报记者走访泰国各地,亲身感受到,“汉语热”不仅给学习汉语者带来了成功和希望,也给整个社会带来利益和实惠。

  本报驻泰国记者 于景浩
  即将赴北京大学攻读国际汉语教育硕士学位的清迈大学毕业生瓦信对本报记者说,汉语不仅帮助自己实现了梦想,而且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他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说:“自己从一个普通‘草民’,成为全球‘汉语桥’比赛一等奖得主,并拿到了攻读北大硕士的全额奖学金,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同汉语的缘分。”
  活泼开朗的瓦信十分喜欢中国评书,在2011年第十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他凭借对郭德纲《济公传》的模仿,征服了观众和评委的心。瓦信说,他十分喜欢中国的“笑”文化,从《济公传》这些文学作品里,他感悟到中国人的乐观精神。
  瓦信笑称,自从拿了“汉语桥”一等奖后,自己俨然成了家乡南邦府的名人,电视台和报纸采访他,自己的头像被贴在母校南邦育华学校里,亲戚朋友邻居都把他当做自己孩子的榜样,他的成功在周围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
  瓦信说,和汉语结缘是在小学。虽然是地道的泰国人,但由于他家附近正好是南邦育华学校,因此父母就把他送到该校读书。“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接触汉语。不过,一开始我的汉语很差,基本上考班级最后一名。转折出现在初三的时候,学校来了两个来自中国的汉语老师,人非常好,同学们都喜欢到他们的办公室聊天,他们也会讲很多有关中国的故事,一来二去,自己的汉语水平竟然有了突飞猛进。”
  瓦信向记者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他说,小时候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初中时一度由于交不起学费,父母打算让他转入学费相对便宜的公立学校。当时南邦育华学校主动提出,让瓦信在学校做一些义工,如在汉语早读时帮助低年级同学学习等,为他减免了全部学费。“就这样,我继续留在了育华学校。如果当时自己转学去了其他学校,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瓦信了。”他十分感慨。
  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瓦信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也日益加深。他表示,对中国文化的最初了解是从《西游记》、《包青天》以及其他古装武侠电视剧开始的。泰国电视台放的这些电视剧一般都有泰语配音,但下面保留中文字幕,对这些电视剧的喜爱也提升了他的汉语水平。高中毕业后,瓦信如愿考上了清迈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中文专业。
  瓦信说:“在清迈大学学习汉语为我打开了一扇更广阔的门。美丽的汉字、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让我着迷。了解越多,中国对我的吸引力就越大,我就越希望能到中国去看看这个古老、美丽而神秘的国家。”2009年,上大二的瓦信拿到了清迈大学孔子学院奖学金,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一年,实现了到中国的梦想。瓦信兴奋地说:“在这一年里,自己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我也爱上了北京这座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底蕴的城市。”
  2011年,瓦信代表清迈大学参加了“汉语桥”比赛,并一举夺得泰国区冠军,赴华参加“汉语桥”比赛决赛,夺得一等奖。在谈到参加总决赛的心情时,瓦信表示,“没想到能够拿到一等奖,这一切和孔子学院老师的辛勤付出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为了备战比赛,孔子学院老师帮助我做了许多针对性的培训,比如演讲稿写作、才艺表演等。”
  对于即将在北大的学习,瓦信充满了憧憬。他说:“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外交官,为增进中泰两国友谊做出自己的贡献。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经常看到小伙伴出国旅游,自己非常羡慕,当时就想如果能到中国看看该有多好。长大后因为学习汉语,自己不仅去了中国,亲自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且还能够获得汉语比赛的大奖,获得了去北大读硕士的机会,汉语改变了我的人生。希望能用自己所学的汉语做沟通中泰友谊的一座桥梁。”#p#分页标题#e#
一次培训成为良师
  本报驻泰国记者 孙广勇
  距离清迈30公里外的黛萨格中学是当地一所普通中学,记者来到这里时,高三的一个汉语班正在上课。教室里,灯笼、大熊猫等中华文化元素随处可见,墙壁上的中泰两国国旗特别醒目。20多位学生跟着老师大声朗读,“去北京”、“看长城”、“游故宫”,发音十分准确。
  正在上课的苯佳玛老师告诉记者,自己刚从师范学院毕业时,上课不知道怎么教学生,在教授发音、语法和写作时,都毫无章法。后来得益于清迈大学孔子学院的帮助,她经常参加孔院组织的泰国本土教师培训班,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还获得汉办提供的奖学金去中国学习,在语音、语法和教学方法上都受益匪浅。现在还经常带学生参加孔院组织的中国文化活动,对学生学习汉语很有帮助。

  记者从泰国基础教育委员会了解到,在负责泰国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有3000多所学校开设中文课程,但最严重的困难是师资水平差,仅有1000多位中文教师,而具有本科学历的汉语教师仅占1/3,其余教师仅仅会说简单的中文。为了帮助泰国提高师资水平,孔子学院持续举办本土教师培训班,仅2011年就培训3073人次,还组织500多位泰国教师赴华学习,大幅度提高了泰国中文教育师资水平。
  谈起老师参加培训前后的变化,一名叫帕差的学生告诉记者,“老师就像换了个人,掌握了很多授课技巧,能够吸引学生,大家都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考、练习,感觉学汉语没有以前那么难了。老师的相关知识也丰富很多。”他说,泰国北部与中国的交流越来越多,自己学中文,不仅是为了好找工作,还是为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清迈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俞勤伟告诉记者,孔子学院培训泰国本土教师时,十分重视培训教师掌握上课技巧,因为汉语教学听说读写各方面要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孔子学院总结了泰国和中国教学经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传授给泰国教师。
  清莱皇太后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白玉国表示,针对泰国学生上课活泼的特点,培训泰国教师时强调结合教材、设置场景,做到寓教于乐,同时利用实物、幻灯片等配合授课,并通过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泰国本土教师培训课示范讲课时,记者看到有位老师拿来一篮子水果,教学生记住水果名字,还有教师通过讲故事培养学生兴趣。受训教师分成小组,热烈讨论如何提高教学水平。他们告诉记者,参加师资培训最重要的是学到了上课技巧、懂得了如何与学生交流、如何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参加培训的诗丽蓬老师说,“新学期刚刚开学,有了在孔子学院参加本土教师培训的经历,懂得了如何吸引学生兴趣、掌握教学方法,自己再也不怕站在讲台上了。”

 一个载体造福社会
  本报驻泰国记者 暨佩娟
  从泰国首都曼谷向东南方向驱车100公里,来到位于春武里府的东方大学孔子学院。主教室里,中国公派教师刘建东正在讲授汉语听说课,学生们全神贯注做着笔记。教室墙上,悬挂着中国结和剪纸作品。标题为“中华饮食与文化”、“饮茶与养生”、“茶的历史”等几块图文并茂的中泰文展板精美醒目。展览室的橱窗里,一个人体针灸模型和中泰文《中医临床舌诊》等教材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东方大学孔子学院是泰国第一家在推广汉语语言文化的同时,引入中华医学文化为其主要载体的孔子学院。“通过汉语学习促进对中医文化的理解,通过中医知识的学习加强和巩固对汉语语言的应用,在中国语言和中医文化的相互交融中,泰国学生可以更充分感受中国元素,领略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运用中医救治病人,也使当地百姓切身受益。”东方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缪立懿对本报记者说。

  东方大学孔子学院一直积极将中医文化教学项目引入泰国,每年邀请中医专家赴泰交流,内容包括学术交流、保健咨询、临床医疗、医师培训等。来自中国的中医还受邀在大学医院开设门诊,参加泰国皇家医疗队,免费为当地民众提供中医诊疗和健康咨询,得到当地高度赞誉。
  东方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中文系主任普墨林经常为中医专家担任翻译。“大家都很惊讶,为什么只是搭住病人手腕,就能把病症说得这么准确?”回忆起当时情景,普墨林很兴奋:“针灸尤其让我佩服!有位病人原本已经半身瘫痪,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治疗后,居然可以在家人搀扶下走路了。大家都感叹中医好神奇!” 中医诊疗结束后,许多病人都相互询问治疗效果,回答都是“比以前好”,大多数病都被完全治愈。东方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助理教授维吉蒂拉巴妮说:“可惜中国医生只来了几个月,但他们将医术传授给泰国医生,会使更多泰国民众受益。”#p#分页标题#e#
  普墨林将很多中国医书翻译成泰文,对中药也越来越信任。“以前我每次去中国,都会随身带一些西药。现在只要有同事去中国,我都会让他们帮忙带回一些藿香正气水、板蓝根冲剂等中药。每当有朋友要治疗长期性疾病时,我也会向他们推荐中药。”
  在东方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和中医文化的泰国各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教师、医师和学生经常到中国参加培训,包括中医汉语、中医养生、针灸推拿、野外中药辨识与采集、中医药膳等。学员们还亲自到山上学习采集各种中草药,他们都很惊奇,中医居然能将众多植物用来治病。学员们还观摩了针灸推拿,在中国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了实践操作。
  泰国宣南塔皇家师范大学泰医专业的教师甘塔蓬表示,通过培训,他学到了太极拳、八段锦、针灸推拿等方面的中医知识,受益良多。他将积极学习中医文化和中医诊疗技术,将其应用到医疗和教学中。东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威莱说,她希望东方大学能开设一门中医课程,由孔子学院安排中国医学专家来授课,她已经建议泰医学院修改课程,将中医纳入其课程。
  不少经过培训的泰国医生将中医与泰医等传统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进行对接,吸引了众多病人前来问诊。在东方大学医院,经常有求诊的人们排成长队。老人们每天都来跟中国医生练习太极拳,还带来早餐茶点和中国医生一起分享,因为“中医和中国文化为每个人带来了健康和幸福。”

一所孔院有口皆碑
  本报驻泰国记者 韩 硕
  位于泰国南部也拉府的勿洞市,常住人口不足10万,却聚居着众多民族,其中40%为华人,40%为马来人,20%为泰族人。也拉、北大年、陶公府三府被称为“动荡泰南”,时常发生民族冲突暴力事件,而勿洞身处其中,却保持着别样的祥和安宁。记者在勿洞街上看到,很多店面都挂有中文匾额和招牌。为什么一个多民族的泰南边境小镇里,中华文化的气息这样浓厚?
  在走访中了解到,由于华人较多,勿洞素来就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氛围和深厚的中文教育底蕴。泰国历史最悠久的华文学校勿洞中华学校已拥有90年历史。而另一个答案则可以在勿洞孔子学院找到。在勿洞,孔子这个名字可谓无人不晓,因为勿洞孔子学院在当地声望很高。

  勿洞孔子学院由重庆大学与勿洞市政厅合办,是泰国唯一一所由中国大学与泰国市政府合作共建的独立孔子学院。自2006年建立以来,勿洞孔院举办的各种课程和活动都非常吸引眼球,公众参与度极高。勿洞人学习中文的热情高涨,不仅是汉语,武术、书法、国画、乐器等中国文化都吸引着当地民众的热情。
  学生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是勿洞孔子学院最“直观”的特色之一。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民族的学生,都到这里来学习中国文化,勿洞前任市长和即将赴任的新市长都是孔子学院的学员。
  勿洞孔子学院除了为当地各界提供汉语教学服务,还为也拉皇家大学、当地中小学、侨团会馆等开设汉语课程。每年还举办大、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培训及优秀汉语教材使用培训,组织教育官员、校长、汉语教师和大中学生赴华研修。
  随着泰中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勿洞边境海关、警察、医生等公务人员也有使用中文的需求,勿洞孔院特别开设了汉语集训班进行有针对性的汉语教学,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实用汉语及中国文化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孔子学院为勿洞创立国际知名度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毗邻马来西亚,孔子学院也受到泰马边境周边地区的关注,来自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的代表团经常到此参观访问。孔院中方院长魏佳表示,勿洞孔子学院未来的努力目标是成为“立足勿洞,辐射泰马,走向世界”的国际性孔子学院。
  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孔子学院的老师们受到的尊敬和欢迎。在勿洞大街小巷,经常有市民主动与孔子学院的老师微笑打招呼,亲切说“老师好”,孔子学院的老师俨然都成了当地“名人”。
  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流。无论是华裔、马来族、还是泰族,在勿洞都能够和谐相处。已在勿洞生活了8年的孔院教师古雪娇表示,在农历中国新年时,当地各民族百姓都不约而同身着喜庆的红衣服,家门前挂起红灯笼,节日气氛非常浓厚。魏佳院长表示,孔院亦充分尊重泰族和马来族的习俗,比如泰国新年宋干节时,孔院就举办泼水活动,与当地百姓共同庆祝,拉近彼此距离。她表示,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彼此信任,融洽相处。在勿洞生活了几十年的威奇对记者表示,孔子学院的出现不仅掀起了勿洞人的“汉语热”,更重要的是给勿洞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当地各族的交流起到了帮助作用。#p#分页标题#e#
  国际回声
  泰国非常多的民众在学习汉语,从小学生到成年人,他们很喜欢中国文化。中国对泰国的汉语教学提供了巨大帮助,孔子学院取得了很好成绩,非常高兴看到汉语加深了泰中人民传统友谊,希望孔子学院越办越好。5年前我题写了“任重道远”,现在仍希望孔子学院再接再厉,不断发展。
  ——泰国公主诗琳通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泰国青少年热衷于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泰中两国教育部合作的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为泰国师生创造了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良好机会。由衷地对中国国家汉办支持泰国汉语教学表示感谢,对中国汉语志愿者教师的投入和奉献表示赞赏。
  ——泰国总理英拉


APP-IOS

扫码下载留信网®APP(IOS)

小程序

留信网®小程序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