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机构:

分享至

“十三五”时期,浙江将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蓬勃发展,以此引领和带动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创造智慧,努力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主要目标

◆ 人才总量稳步增长

到2020年,浙江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400万人。

◆人才素质明显提升

到2020年,浙江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R&D人员)达到120人年。

◆人才分布更趋合理

人才逐步向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集聚,城乡、产业、区域人才分布更加均衡。

◆人才效能逐步增强

到2020年,人力资本投资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7%以上,人才贡献率达到40%以上。

主要任务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培养集聚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

紧紧围绕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这一目标,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努力发现、培养和引进一批领军型人才和团队。

造就一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深入实施院士智力集聚工程,完善省特级专家制度,深化“千人计划”“151”人才等重大人才工程,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形成高端科技人才梯度培育机制。

全力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杭州未来科技城,支持浙江大学等大院名校、央企名企联合创建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推进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到2020年,省级企业研究院达到1000家。培养和引进百名国内外一流的创新领军人才、千名学术技术带头人、万名研发骨干。对国际顶尖水平的团队,在支持措施上可实行“一事一议”。

支持和培育一批产业创新人才

围绕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万亿级产业,定期发布重点人才引进目录。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上组建一批人才协同创新联盟。同时,加强海洋经济人才、历史经典产业人才的开发。

加强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实施名家培育工程。以创建名企、名牌、名家“三名”工程为载体,大力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联合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积极开展“菜单式”培训和企业家自主选择学校、自主选择培训内容的“双自主”培训。

推进浙商人才回归。实施浙商回归引进提升工程,引导在外浙商联合省内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科技创新载体,支持在外浙商科技成果在浙江转化。

加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推进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在竞争类国有企业有序开展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坚持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建立公开招聘、外部寻聘、内部选聘等多种聘用渠道。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

着眼优化人才发展战略布局,全面推进不同领域、层次、区域人才资源开发,在人才协调发展中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发展后劲、提升整体水平。

加快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

积极推进“百校千企”和“千企千师”培养工程,普遍开展校企联合招生、校企合作培训。

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优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中专与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高技能人才途径,完善“3+2”、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逐步扩大应用型本科院校直接面向中职学校的本科招生计划。

积极开展首席技师和特级技师的选拔管理工作。

“十三五”期间,浙江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20万人,新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0个,培养省级技能大师1000名。

支持和培养一批青年人才

继续实施“钱江人才”“新苗人才”“新松计划”“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等青年人才培养项目。

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实施长聘教职制度,延长青年人才考核周期。

加强青年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系、海归系、阿里系、浙商系4支创业创新人才队伍,重点扶持一大批拥有核心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的青年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

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多形式设立创业学院,组建大学生创业导师团队。

更大力度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开展“农民大学生”“农民中专生”培养项目,启动“浙江农民大学”建设工程,遴选高层次农村实用人才到高校院所、国(境)外进行高端培养。到2020年,浙江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5万人以上。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为持续发展增添人才动力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以建设“两美”浙江为统领,加强绿色人才供给,为构建绿色屏障、推进绿色生产、推行绿色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强生态环保人才队伍建设

逐步建设一支以工程设计为主导,具备从事工程施工、监理、设施运行、技术咨询等综合性、创新型和国际化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

加强生态环保领域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雾霾治理、非常规污染物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村镇人居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与健康(损害评估)、环境监测预警、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湿地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

大力培育生态经济人才

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大力开发安全清洁高效能源、智能制造、绿色智能交通、先进高效生物技术等新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低碳科技等绿色经济需要的人才。

强化“五水共治”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治水紧缺人才需求预测,建立治水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及专业人才库。重点培养和打造水污染监督稽查、水环境质量监测、饮用水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水资源管理和水土保持、农村水利水电建设、海塘和水库河道管理、给排水系统设计与质量监管、气象预警和应急预案管理等专业人才队伍。到2020年,浙江治水专业人才达到10万人。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不断提高人才国际化水平

主动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等国家战略,借助承办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有利契机,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快人才国际化步伐,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

加大海外引才力度

深入推进“千人计划”“海外工程师计划”、高校海外精英集聚计划和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等重大引智计划(工程),精准开展海外引才活动,赴欧美等人才集聚地招引高层次人才。

依托海内外浙商、海外人才联络机构、招商引资海外办事机构、国际猎头公司等资源,在人才密集地区聘请一批“引才大使”,建立一批引才工作站。

“十三五”期间,重点引进1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新兴学科、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力争其中500名能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加快本土人才国际化进程

择优选派1万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出国(境)培训。

积极支持本土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和孵化器等方式,实施一批国际人才合作项目。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探索建立国有企业人才赴跨国公司挂职锻炼机制。

扩大省内学生出国留学规模。

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中国(杭州、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探索建立人才、智力、技术等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的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据浙江发布,原标题《“十三五”,浙江最爱的人才是哪些》。编辑李翔)


APP-IOS

扫码下载留信网®APP(IOS)

小程序

留信网®小程序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