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机构:

分享至

作为物理所较为年轻的一批院士之一

汪卫华院士是国内材料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

他参与过北京怀柔科学城等

国内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的建设

从1987年进入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至今

他已经与材料研究打交道超过30年

如今,他作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

将见证又一高质量发展利器的建成

让我们走进他和他材料研究的故事

了解你不知道的材料实验室

汪卫华

材料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非晶材料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研制出多种新型非晶材料;提出了流变单元模型,解释了非晶强度和形变等力学及流变行为的物理机制,为调控非晶的力学性能奠定了理论基础。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周培源物理奖。

与材料研究结缘三十余载

爱读数学书籍立下科研志向

曾与汪卫华初中时同窗的老乡李四喜,也对他当年的天资聪颖印象深刻。 “他也是活泼爱玩的,但别的同学考试得七十多分,他往往能拿九十多分;课后作业别人需要二十多分钟才完成,而他几分钟就做完,并催促他们出去玩耍。”

从竹峰初中毕业后,赶上1978年国家恢复招生考试,汪卫华考入了当时的宁国师范中专学校。在他的师范同学何建国记忆中,当时那个十七八岁、瘦高的少年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手上经常捧着高等数学的书籍。除上文化课外,汪卫华课余大部分时间都在做数学习题,周末则泡在图书馆看书。别人借的是文学名著,可他借的都是数学方面书籍。

其后,在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就读期间,他受到较全面的物理系统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并于1987年被推荐到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开始从事非晶物理和材料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学习,从此与材料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专注材料研究三十余载

1990年,考入物理所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去德国哥廷根大学、柏林 Han-Metner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直到1997年底,汪卫华回到物理所,继续从事非晶材料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8年2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由汪卫华院士担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一职。材料实验室作为东莞市重大科研项目之一,计划用地1200亩,首期5年投资将超50亿元人民币。目前,筹建中的材料实验室,成为了汪卫华院士目前的工作重点之一。

打造国际一流材料科学实验室

吸引顶尖研究人才,获国外同行支持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牵头,围绕中国散裂中子源、拟新建设南方光源、极端材料环境设施三大科学装置,计划联合国内外在材料科学领域具有优势的高校院所,打造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一流创新高地、高端人才汇聚地、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

目前,实验室已经征集到10个来自北大、香港城市大学、中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团队入驻,位于松山湖的一期一万七千多平米的实验办公楼正在装修之中,这10个团队预计近期就可以在里面开展实验工作。汪卫华院士介绍道,首批研究团队经过三轮遴选从40多个团队中选拔出来,并且要符合从事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接近产业化等标准。

实验室前期投资超过50亿元,后期投入有望上百亿元,以如此巨大的投资规模建设一个材料实验室,在世界范围内都较为罕见,所以对很多研究团队产生巨大吸引力。“国际同行对于我们建设材料实验室都持非常积极的态度,希望我们能将这里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合作的平台,吸引全世界更多顶尖人才到实验室工作。” 汪卫华院士介绍道,接下来,材料实验室团队还将到美国、新加坡、德国等地,以材料实验室名义召开人才招聘会。

打通研究到应用全链条,肩负体制创新探索使命

在汪卫华院士看来,材料实验室建设有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和使命,就是进行体制创新探索。 汪卫华院士表示,与其他材料实验室不同的是,材料实验室希望形成研究与应用“全链条”,从材料研发、中试、到产业化,整个链条打通。

未来,材料实验室将布局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创新样板工厂四大核心板块,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及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将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研究模式。

“利用创新样板工厂让入驻团队不仅可以开展基础研究, 也可以完成中试并对接市场。”汪卫华院士说道,未来材料实验室还将有一部分人员直接和市场对接,专门负责了解市场情况,从而更好将科研与市场打通。

大装置聚合将形成巨大磁吸效应

传统材料研究方法需要大量试错,周期很长,一种新材料从实验室发现到应用一般要20年。今后材料实验室运行过程中,则有望引用材料研究领域最新的理念。汪卫华院士形容说,过去做材料研究,就如同只能用一口锅炒一个菜,高通量实验则好比流水线工厂一样,成千上万口锅同时炒成千上万道菜,控制不同的油盐变量,很快就能选出最佳的配方。

此外,材料实验室建设选址旁边已经建有中国散裂中子源,未来还可能建起同步辐射光源,材料实验室将来还要建一个极端材料环境设施。 “三个大科学装置聚合,使得实验室将来可以达到世界上最高的压力、最低的温度、最强的场、最大的变形,这种极端环境有利于做出更多的新材料。” 


APP-IOS

扫码下载留信网®APP(IOS)

小程序

留信网®小程序入口